首页> > 智库观点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时间:2025-02-16 阅读:379 作者:刘志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新生产力概念“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大力推进科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综合理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外显形式主要体现“五新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和新动能。长角区域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展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率先推进新质生产发

一、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催生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载体呈现为新产业。新产业形 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互动的结果。科技创新 发新产业产生新产业产生引导需求变化反之 求中遇到的科技难题需要科技创新力量来解决 历史上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引致技术革命进而 发产业革命涌现新产业满足人类新需求。熊 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 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创新 有破坏性。因此新产业形成一定是创新尤其是 术创新的结果。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最为 活跃的区域之一。深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催生新产业,主要路径体现在,

其一科技创新要面向长三角区域支柱性产业关 核心技术开展跨区域协同攻关着力解“被卡 风险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既有 业质的飞跃其二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大学 院所和各类独立实验室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实 室技术研发成果的工程化验证或中试形成成熟 术或产品并开展学术创业实现产业化衍生出 来产业其三大力鼓励长三角区域传统优势产 中的优势企业开展公司内创业依托各个企业自 人才和管理优势等开展与既有业务不同 内部创新业务孵化或跨区域孵化形成新业 领域向新产业转型派生出新质生产力。

 

二、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催生新业态

新质生产力形式呈现为新业态“业态最早 现在商业领域指的是商业零售形态。经历几千 演化从相对简单“业种期进入高度发达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 1939 美国 商业统计的零售业分类中types  of  operation 表示零售业态。夏春2002详细总结了业态 论变迁历程关于零售业态变迁假说包括零售轮 真空地带假说零售手风琴假说辩证发展  3 轮假说零售生命周期假说等零售业 环境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变迁或革新是不断变化 环境条件的函数冲突理论认为新业态的产生来 传统业态之间的冲突。到了互联网时代商业业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学界产业界和政府“业态这一词汇用到所有领域,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信息技术推进下,各产业的业态都在发生深刻 变化。

长三角区域是新业态涌现最为活跃的区域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催新业态主要路径有其一是基于互联网人工智 等新技术发展催生商业不断产生新形态所有 第三产业或几乎所有的服务业业态都在发生大 特别 AI 的突破性发展正在摧毁最近十多 消费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业态即将会有新的业态 式涌现。其二是基于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人 “三大法宝”,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迈进 制造业业态发生颠覆式变革制造业服务化已经 为一种明显的新趋势。其三是基于生物科技 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催生农业业态发生变革。第一 第三产业都在衍生出新的业态形式长三 区域应该在全国各行各业的业态变革中走在前列 更好发挥先行探引领示辐射带动作用。

三、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催生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运行呈现为新模式。随着业态的 变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在快速变革。通常我们所说 的新模式,在市场经济里实质上是新商业模式。从 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其技术价 值和商业价值的系统,是一个组织关于价值创造和 实现的主要逻辑;从组织结构角度看,商业模式是 描述企业如何跨组织管理并分配价值的方式;从交 易结构属性角度看,商业模式是对组织交易内容、 交易结构及交易治理的描述;从要素结构角度看, 商业模式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 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和九要素说。理论界至今 为止,尚无统一说法,但这只是我们认识的视角差 异或理论解读差异,不影响技术变革和商业实践发 展。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带来商业模式大 变革,并且商业模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升级迭代。

  长三角区域是经济发达区域,一方面与国际交 流频繁,发达国家的新型商业模式很快会被导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长三角科技发展有先发优势且人才集中,自创商业模式比较容易形成和扩散到其他区域。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催生新模式,其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商业 模式创新,推动由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持续 涌现;其二要及时总结产业创新引致的新型商业模 式变革,带领长三角区域商业模式变革,进而促进 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其三是要特别注重顺应软件 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 其是社销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2C、2B 端及2C与2B互融,面向2C 端商业模式变革已经在 深入演化不断更迭,而工业互联网和工业 APP 的发 展,制造业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大趋势,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商业 模式变革的机遇。长三角区域要率先推进制造业 新模式发展,带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制造业 发展。

   新质生产力呈现拓展了新空间。拓展新空间表现为拓展地理空间、发展空间和赛博空间。从地理空间看,从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论、勒施市场区位论、奥林区际贸易和生产布局论、缪尔德尔循环累积论、波特产业集聚论、克鲁格曼空间区位论、丁伯根区域一体化理论等,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地理空间经济发展问题。从发展空间看,创新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内生增长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认为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技术创新是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根本力量。从赛博空间看,软件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在生活领域互联网、视屏技术等已经全面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再生产领域,工业软件改变了传统的制造业设计、工艺、生产运维方式,产品随时在赛博空间迭代优化,创新持续涌现。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并行,产生了数字孪生,从而拓展了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空间集聚和带动力强劲。首先,在地理空间上,“一核五圈四带”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示出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重点任务是发挥好对内部相对落后区域的空间腹地带动作用,还要通过空间溢出关系延伸拓展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发展。其二,在发展空间上,长三角区域要整合既有的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要优化组合优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其三,在赛博空间上,加快长三角区域优势龙头企业,建设社销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度重视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APP产业发展,拓展物理空间以外的赛博空间发展。数字化技术植入产业,突破了地理区域限制,形成平台经济效应,更好地发挥本土市场效应和虚拟空间效应。

五、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培育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动力呈现出新来源。动能一词来自物理学的(Ek=MV2/2),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运动速度,物理学中的动能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新旧之分。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应用,首先必须搞清楚其内在含义。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很好地从经济学视角来界定经济新动能的含义。从已有文献看学者们讨论的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或者讨论的是新生产要素,或新发展动力。按照共同认可的经济学术语来解读新动能,最好将其理解为“新动力”。按照熊彼特经济发展动力学说理解,经济发展动力在于创新。他认为,要素投入的增长,是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只有创新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

      从创新经济学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形成新动力有三种路径:其一,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主要表现为跨行政区域、跨单位机构的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跨所有制市场主体的科技研发协同攻关,具体形式是联合开展基础理论的科学发现研究和新技术(实验室技术)的研发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主体主要集中大学、科研院所和各类独立实验室,少数龙头企业也会参与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的研发。其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主要表现为沿着产业链展开跨行政区域、跨所有制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具体形式是联合开展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活动,创新活动主体主要是企业,虽然大学、科研院所和各类独立实验室也有产业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研发活动,但不占主流。其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按照国际通用术语就是“产学研协同”,从供给侧看,基础科学研究推动技术研发创新,进而实现新技术产业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从需求侧来看,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其背后的科学问题,需要大学、科研院所和各类独立实验室等给予研发解决。针对这样的理解,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主体,主要是产学研各类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一直是在遵循市场规则实现协同,不能协同的主要障碍在于一些制度规定不合理,如全国学研机构“唯论文”现象,严重影响了各市场主体跨区域协同,从而使得协同效应难以形成。破除科技与产业之间的体制“藩篱”和跨区域协同的行政“藩篱”,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效应的关键所在。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