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观点 > 新时代观察

程必定:安徽如何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之浅见

时间:2024-11-24 阅读:1064 作者:程必定



 

【提要】安徽推进国家战略由叠加向融合升级,会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基本思路是实施衔接、深度融合为此,在融合实施中,既要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空间发展指向,又要围绕产业、城市及支撑体系三条融合主线展开,前景是推进全省经济由“大”向“强”再跃升。

 

由于安徽在全国具有“承东启西、联北接南”的地理优势,先后有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在安徽实施,加上各省(市)区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安徽实施的叠加之数是全国仅有的。2024年10月17-18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强调,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这就给我们对安徽战略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对此试作探讨,提出一些浅见。

 

一、安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趋势简析

 

2004年以来,安徽围绕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围绕共抓大保护、绿色发展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围绕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围绕全面对外开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都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我省经济全国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人均收入也扭转了长期与沪苏浙逐年扩大的局面,自2018年以来,逐年缩小(见1、表2)

1:沪苏浙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比较(2018-2023)

省市

2018(元)

上海为1

2023(元)

上海为1

缩小

上海

64183

1.00

84834

1.00

-

江苏

38096

0.5936

52679

0.6209

0.0273

浙江

45840

0.7142

63830

0.7524

0.0382

安徽

23984

0.3737

34895

0.4133

0.037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2024)

2:沪苏浙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比较(2018-2023)

2018年(元)

2023年(元)

倍差缩小

省市

城市居民

乡村居民

倍差

城市居民

乡村居民

倍差

上海

68034

30375

2.2395

89477

42988

2.0814

0.1584

江苏

47200

20845.1

2.264

63211

30488

2.070

0.1910

浙江

55574

27302

2.0355

74997

40311

1.850

0.1855

安徽

34393

13996

2.4573

47846

21144

2.2439

0.2134

资料来源:同上。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3月20日在长沙主持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明确指出,中部六省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要注重与其他重大国家战略的衔接、融合,指明了安徽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的趋势,是在实施中衔接,以衔接推动融合,通过融合更好地发挥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

应该看到,从多年来安徽实施国家战略的情况看,个国家战略是分别实施的,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在内容上的重复,在用力上的分散,在政策上的交叉三个问题,不利于最大限度地释放个国家战略实施的集成效应。在十四五后期及十五五期间,必须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的实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由融合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使各个国家战略在安徽的实施力度互补、资源利用集成、战略效应倍增,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首先,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在实施中可将在内容上的重复,优化为在内容上的升级。比如,安徽叠加个国家战略内容都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但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又出现新兴技术快速突破、产业迭代升级加快、新型基建需求增多,这就要求战略实施者有敏锐的眼光看到这些变化,在变化中捕捉发展机会,抓住发展机会适时更新实施内容,才会与势契合、与时俱进。这就迫切要求安徽在实施叠加的四个国家战略中,推进实施内容由重复向融合升级,提升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的集成效应。

其次,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在实施中可将在用力上的分散,优化为用力上的集中。比如,安徽叠加个国家战略的目标与任务,安徽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对每个国家战略的实施用力程度。但每个国家战略都要求有与目标与任务相符合的实施用力,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用力上分散情况。重要的是,我省每个地区的可用力度是有限的,这就迫切要求安徽在实施个叠加国家战略中,推进实施用力由分散向集中优化,特别是集中到前述的那些需要升级的实施内容上,提升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的力度互补效应。

第三,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在实施中可将在政策上的交叉,优化为政策上的聚焦。比如,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在安徽叠加的个国家战略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多有交叉,有的甚至是相同的,比如产业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策上的交叉情况,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政策不到位问题。这就迫切要求安徽在实施个叠加国家战略中,推进实施政策用力由交叉优化为聚焦,特别是聚焦到那些需要解决的关键领域、重大方面,提升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的倍增效应。

 

二、推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向融合升级的基本思路

 

推动实施融合而发挥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可行的统筹策略,形成明晰的融合思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综合考虑,这个基本思路应是: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内陆腹地广阔、东中衔接区位的五大优势,以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牵引,衔接实施和深度融合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优势,形成实施力度互补、资源利用集成、战略效应倍增的新格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篇章。

这个基本思路可简称为实施衔接、深度融合,其中,实施衔接是前提, 关键在于探索构建实施衔接机制;深度融合是目的,关键在于逐步拓展融合深度

1. 多层面构建衔接实施机制

实施衔接方面,以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机制为基础,保障国家战略实施力度互补,重点在四个层面构建衔接实施机制: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主要是以健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协作体系为引领,推进G60科创走廊向蚌埠、阜阳拓展,构建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衔接协同机制。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特别是完善合肥都市圈与阜阳城市圈的产业合作及沪苏浙8市结对皖北地区城市产业帮扶机制,培育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构建跨区域的产业迭代升级衔接协同机制。三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的环境共保联治和国家公园保护机制,重点在两江河(长江、淮河)两山区(大别山、天目山)及与苏浙贛鄂豫接壤地带,做到环境共保联治协调一致、国家公园保护完善,构建跨区域的绿色发展衔接协同机制。四是在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跨行政区的“一网通办”机制,主是学习对标沪苏浙,在公共服务方面共建共享,在政务服务方面等高对接,构建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衔接协同机制。

  2. 多方面拓展融合深度

融合深度方面,以资源利用集成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效应倍增为导向,在六个方面逐步拓展融合深度。一是在融合领域方面,实现由产业合作向全面合的深化,特别是加快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等的发展逐渐加力。二是在融合运作方面,实现由事务性运作向制度性安排的升级,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融合空间方面,实现由局部性谋划向整体性统筹的拓展,不断扩展融合空间。四是在融合推动主体方面,实现由政府间的单一推动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元联合推动,调动各方面推动融合的积极性。五是在融合动力方面,实现由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机制引导为主的转换,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同向发力,培育融合的新动力。六是在融合成果的分享方面,实现由参与者互惠向社会共享的延伸,主要是把融合成果转化为公共产品,融合成果的分享由有参与者外溢到全社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有吸引力的鲜明特色。

 

三、坚持两大发展指向:生产力发展指向和空间发展指向

 

实施上述基本思路、要科学谋划关乎全省的两大发展指向,即生产力发展指向和空间发展指向。

1.生产力发展指向: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系统观念因地制宜发新质生产力。安徽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要重视地区差异、产业差异,为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注入新动能

重视地区差异,就是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科研条件、发展潜力等情况,因地制宜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合肥及沿江发达地区既要走在前列,又要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新质生产力;其他地区既要抓住自身优势与特色新质生产力,又要主动融入发达地区,通过引进、合作、联动等方式新质生产力,全省形成优势互补、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格局。

重视产业差异,就是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统筹平衡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结构的长远眼光,先立后破,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主要是根据不同产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传统产业比重大,尤要看到传统产业并不一定是低端产业,虽然增量相对有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是巨大的新质生产力也有广阔的空间。

2.空间发展指向: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20228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在颁发的《关于安徽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安徽是东中部协同发展战略枢纽,这是综合考虑安徽亦东亦中的独特优势,对安徽在东中部协同发展的新定位,也为推动实施融合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优势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发挥安徽区位优势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新格局为推进东中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便捷的交通条件会把要素流动由 “空间距离”缩短为“时间距离”,成倍提升区位优势效益,安徽便是如此。如今,安徽的公、铁、水、空运发展很快,已形成通达全国大城市的战略运力空间网络,合肥成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芜湖、安庆、阜阳、蚌埠也已成为港口型或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了安徽在全国三纵轴线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见图1,扩展了安徽在国内国外的发展空间

 

图片4.png

1:安徽在全国“两横三纵轴线”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地位示意图

 

基于这种态势,安徽推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向融合升级,在空间发展指向上,进一步发挥安徽在东中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枢纽作用,面向沪苏浙深度融入,联合豫鄂赣深化合作,构建东中互济、内外联动的新格局,加快东中一体协调发展。这样既会推动安徽的经济强省建设,又会为优化国家的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安徽的贡献。

 

四、围绕三条融合主线:产业、城市和支撑体系

 

  因为国家战略在安徽的实施衔接、深度融合是广泛的,要突出重点,围绕产业、城市及支撑体系三条融合主线展开,递进扩展。

1、围绕产业主线推进实施、深度融合

围绕产业主线推进实施衔接、深度融合应突出三个重点:

第一,发挥优势,强链群,以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实施<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