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时间:2024-11-21 阅读:478 作者:刘志迎
新时代以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加速期。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对“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重要指示,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坚持“科技创新打头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深入落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指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安徽创新驱动发展。10多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和撬动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达到535.3亿元,位于全国第4位(仅次于广东、浙江、江苏),财政科技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6.2%,位于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浙江)。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也连续多年全国排第5位上下,R&D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交易额和高技术企业数占比等若干指标都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不仅出台政策引导中科大、中科院物质院、合工大、安大等省内外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强力支撑产业创新,而且积极组织各类企业对口国内外各大研究院所和大学实验室,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还引入清华、哈工大、北航等众多国内名校到安徽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充分表明,着力发挥好安徽科技创新优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有深度,有广度,有效果,经济社会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
安徽积极探索“围绕着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路径,持续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衍生出一大批优质企业,并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链式集群,推动了安徽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合肥国家大学科技产业园,早期吸引了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科大国创、美亚光电、安科生物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现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一流企业。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积极推动各类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前沿技术,着力于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迈进。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工作室、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创设“科大硅谷”平台,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创业者,如来自硅谷、斯坦福和哈佛等科大校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型创业者等在安徽创业。制定了“创业安徽行动方案”,全省现已形成了技术型创业“铺天盖地”的氛围,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类独角兽企业或“小巨人”企业,如国盾量子、鑫科新材料、埃夫特智能、皖仪科技、巨一股份、华恒生物、芯碁微装、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东超科技、企迈科技等十分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的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落到了实处。
二、资金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产业结构大幅升级
安徽借助资本力量推动“双招双引”,取得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效果。遵循市场的逻辑、善用资本的力量,促进产业和资本高效对接。通过“以投带引”实现“移大树”式引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安徽,直接投资“锻造”重大产业项目,以产业基金投资驱动全产业链布局。投资京东方、蔚来汽车和维信诺等遇到“衰退鸿沟”风险的优质企业,通过定向增发使其获得发展新机,使这些企业在安徽实现快速发展,撑起了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遵循“看不见的手”之规律,利用政府“耐心资本”力量带动民间资本加持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注资本地企业获得发展壮大,如奇瑞控股引入立讯有限公司和青岛直诚海顺新能源汽车合伙企业投资,滁州扬子引入西门子和长丰汽车,荣事达引来三洋、美的、美泰克、惠而浦,黄山电视机厂引来海尔,开元轮胎引来佳通,飞虎汽车先后引来昌河和长安。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一大批优质企业落地安徽,合肥、芜湖、滁州等众多工业园区,如联宝、美的、海尔、格力、长虹等一大批家电企业,形成了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直接吸引外商在安徽进行绿地投资,如太古可乐(可口可乐生产商)、联合利华等外商直接投资安徽。
遵循科研成果转化规律,高度重视借用天使基金、风投基金(VC)、私募基金(PE)力量,助推技术型创业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政府建立与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私募基金等相对应的种子基金、创投基金和产投基金,“以投促创”实现“育幼苗”式地培育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广义创新链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商业化等环节的连续过程,每一阶段都需要资金注入或投融资。既包括政府公共研发投入,也包括企业研发投入,还包括技术成果商业化后的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以及上市融资、配股、增发、可转债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加持,围绕创新链的完善资金链,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一批新创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优质上市公司。安徽上市公司总数,已在中部居首位,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因受资源限制,安徽长期形成以“铜铁煤电化”为主的产业结构,经过持续多年努力现已涌现出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改变产业结构的强大变量。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排在前十位的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比重持续提升,逐渐取代“铜铁煤电化”上升为主导地位甚至支柱地位。安徽省委省政府突破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探索出借助资本力量“以投带引”“移大树”模式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以投促创”的“育幼苗”模式,在努力推进“铜铁煤电化”产业转型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实现了转型升级。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安徽究竟是依靠承接东部地区落后产业的转移,还是主动发展新兴产业,始终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学理上看,国内外众多区域经济学家主要从产品生命周期和区域经济生命周期两个角度,论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个国家内部,产业政策和市场统一的情况下,发达区域需要转移出去的淘汰掉的产业或落后产能,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只有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有超前布局意识和能力,才能够少走弯路,实现赶超。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落实国家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秉承因地制宜原则,没有完全走承接产业转移道路,而是更加重视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提出了打造若干万亿级、10个以上千亿级新兴产业,培育5个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30个左右全国有影响力地新兴产业基地,走出一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新赛道。
“十四五”时期安徽着力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力量,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十大产业,聚焦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组织建立了十大专班,分类研究并编印了近千万字研究材料,深入谋划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最近又编制了新一轮三年规划,正在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安徽秉持“十年前的铺天盖地创业,形成十年后顶天立地企业”发展理念,在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现已形成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据统计,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均在安徽省生产。2023年,“新三样”企业销售收入增长47.7%,其中,新能源车整车销售收入增长44.2%,产量增长60.5%,稳居全国第4位。已聚集了奇瑞、蔚来、江淮、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龙头企业,吸引汽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超过4千家,汽车产业已成为安徽“首位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光伏制造业营业收入跃居全国第3位。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47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全国也基本上居前五位。深耕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在色选机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形成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
安徽“因地制宜”和“因技制宜”相结合,深入谋划代表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未来产业。持续支持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围绕着科研基地,布局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重点领域,深入落实党中央号召,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全球视野,基于量子、核聚变、语音及人工智能等在全球有地位的重大颠覆性技术特点,大力探索“从0到1”的产业新赛道,聚焦应用研究“从1到100”新跨越。深入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科技研发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努力形成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生态。
作者:刘志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