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迎:探索破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3-12-07 阅读:134 作者: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面临新阶段新任务,亟需理清问题本质,拿出切实可行的破解路径。
提升发展质量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质量问题的本质是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问题,是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问题。发展效率问题的本质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利用效率,既包括科技的提升效率作用,也包括区域经济治理的能力问题。辐射带动作用问题本质在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否辐射带动了长三角区域内部欠发展地区,是否带动了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发展问题。
提升发展质量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其一,要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产业创新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解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难题,实现产业技术自立自强,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全面提升。其二,要全面提升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利用效率,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为重要抓手,激励亩均效益领跑者,倒逼亩均效益低下者,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三,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各层干部区域经济治理能力,让企业家在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下发挥经济发展功能。其四,要继续做好区域内“一帮一”对口支持工作,缩小内部发展差距,通过延伸经济发展链条,逐步形成面向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跨区域多层次合作。
努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来,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硬件对接、政府民间组织对接、协调机制构建、重要活动开展、对口支持、干部交流等领域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区域间利益冲突问题,导致实现一体化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重点领域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
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其一,要深刻认识到一体化的首要目的是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让生产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其二,经济领域主要是解决区域差距问题,推动基础设施等硬件领域实现全面,带动落后地区一体化发展。其三,科技领域主要是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着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科技驱动的未来产业。其四,社会领域主要是解决民生问题,妥善应对一体化所带来的“虹吸效应”,减少地区差距。其五,文化领域主要是消除思想观念落差问题,统一思想认识,融合多元文化,引导发达地区优势文化资源向落后区域传播,带动全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新台阶。其六,生态领域要深入总结生态转移支付试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焦点,真正能够优化各生态流域共保联治且利益互补。最后,经过五年探索,各领域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深入认识一体化,进一步推进一体化。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世界银行报告《重塑经济地理》提出,区域一体化遵循三大特征,“提高密度”即产业集聚和城镇化、“缩短距离”即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减少分割”即行政性壁垒。长三角区域是我国产业集聚和城镇化高水平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密度较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关键在于减少行政性分割。
其一,要解决非市场因素对其干扰,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产业链供应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长三角区域形成合理分工和合作关系。其二,要通过对口支持和优势互补原则,将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到长三角区域落后地区,带动全域经济协调发展。其三,要深入清理阻碍产业链供应链延伸的行政性障碍和地理性障碍,促进产业发展体制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推动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等标对接,实现无障碍互联互通。其四,长三角内部发达区域要重点加大技术投入,挖掘技术潜力,提升技术含量,走内涵式发展的新路,不再区域内争夺产业资源和项目。其五,要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以区域发展共同体的认识高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
发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蕴含统一大市场之意,在五年的实践中,既积累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遇到了认识不到位、制度性障碍、跨区域利益冲突等难点堵点问题。
发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其一,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建立健全统一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其二,要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监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良好营商生态。其三,要从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流通体系、要素获取和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治理水平和效率。其四,要率先出台统一大市场制度保障体系和行动方案,理清区域之间体制机制藩篱,清除非正当竞争获取利益的各种区域垄断或地方保护措施,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
向纵深拓展改革开放范围和成果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开放程度和广度居全国前列。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如何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实现高层次协同开放,亟需更深入的探索。四十多年的先前经验需要总结,新形势、新模式、新机遇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以来的新做法、新试验、新试点更需要归纳整理。
向纵深拓展改革开放范围和成果,其一,紧紧扛起“改革开放大旗”,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四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坚持改革开放,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向纵深开放的保障,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确保改革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区域只有向纵深拓展,以世界标准来发展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才能成为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其三,长三角区域要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尚有诸多体制机制及制度性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全面对外开放的制度安排还需进一步建设。其四,要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等优势,率先“走出去”,探索“一带一路”建设新经验,为兄弟区域树立新典范。其五,长三角区域是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要继续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营造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商业生态环境。
补齐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和发展的短板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从卫星拍摄的地球亮度图片来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已经形成连为一体的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遇到了治理难度和发展短板问题,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改变发展模式,创造新发展空间。
补齐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和发展的短板,其一,要在城市定位和功能区分上做透文章,只有差异化定位,功能分工明确,才不至于恶性竞争,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其二,要全面提升上海服务功能,紧紧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推动浦东新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未来产业发展基地,加快虹桥枢纽能级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功能和开放水平提升,积极推进制造业向长三角其他区域转移。其三,引导其他都市圈中心城市错位化发展,按照差异集群化发展,避免抢项目、抢资源的产业同构化发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的一体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四,通过改善城际通达交通和城内通勤交通等基础设施,强化城际联动发展和城内通畅水平。其五,加快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治理能力建设,实现城市公共数据一体化共享,推动从数字长三角向智能长三角迈进。
总之,长三角地区要自觉地肩负起历史使命,砥砺奋进、久久为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刘志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周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