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动态 > 会议报导

第六届“佛子岭论坛”暨2024年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时间:2024-11-16 阅读:682 作者:秘书处

第六届“佛子岭论坛”暨2024年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年会于2024年11月9日至10日在六安市霍山县佛子岭镇召开。本次会议由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迎驾集团承办,中国科技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和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等协办。来自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弘毅城市发展研究等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市委党校、合肥大学、皖西学院、池州学院、马鞍山学院、三联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共六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在论坛开幕式上,迎驾集团董事长倪永培、霍山县委副书记余龙松、省社科联秘书长、一级调研员韩修良分别致辞。本次论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安徽创新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谋划安徽高质量发展创新改革思路。


在主旨报告环节,与会专家们围绕安徽面临的国家战略叠加和后发推进机遇,提出打造合肥都市圈共同体等深化改革之策,探讨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等议题,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省社科党委宣讲团成员、省发展战略研研究会会长、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梳理了每届三中全会主题,提出七个改革聚焦,五个坚持以及十五个必须的改革方向。省社科联秘书长韩修良围绕弘扬小岗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明确改革的牵引和关键点,争当先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首席专家程必定,认为应抓住我省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提出推动国家战略在安徽由叠加上升到融合的策略。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凡银从产业链相互嵌入、专业分工协作、功能与布局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十五五”时期安徽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凌宏彬围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化关系等,深入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篇章的实践路径。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宋宏围绕劳动力(人才)、大宗农产品、原材料、能源、土地、资本、技术等九大要素,分析当前要素市场的困境,提出要素市场建设与改革方向。合工大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洪进从全球产业集群发展与演变切入,分析合肥产业集群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建议合肥产业集群下一步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的作用。安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艳剖析了当前合肥都市圈的基础和短板,提出加快打造合肥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和国际化步伐,强化中心带动以及加强构建协同机制等建议。安大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徐亚平分析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性,强调重视金融长期投资的预期稳定性和信心。安农大教授江激宇围绕千亿江淮粮仓建设,对我省生物种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省重视生物种业发展的建议。省社科院研究员吕连生就安徽省产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难点,提出建议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协同机制和转化机制。安徽中医大医药经管学院院长、教授丰志培从“AI+”赋能中药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破解中药产业发展标准和质量评价、解决信息不对称及过程管理等难题的可行路径。皖西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胡中应以六安市为实践案例,诠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从规范制度建设、统筹规划设计、强化全程监管、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入手。


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等专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研讨交流。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与会者讨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协同分工、传统产业振兴等,提出智能化、绿色低碳化、数字化等改革思路。安大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仁发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战新产业支撑作用、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安徽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建议。安建大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陈晓华分析了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格局特征,强调产业结构、交通发展、政府支持等重要影响因素,建议打破行政壁垒、强化交通通达、提高城市能级与产业协同。合肥市委党校教授汪晓梦通过对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分析了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均衡性和差异性特点,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马宁融合发展专委会杨根子分析了“十五五”期间我省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新兴产业、毗邻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城乡融合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皖西学院经管学院教授王哲从推进关键核心科技创新、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等方面,提出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安大经济学院副教授陈芳探讨合肥市内外贸一体化的前期基础与发展困境,提出合肥市“精布局、强平台、活资金、优人才”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路径。安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雪微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为例梳理跨区域产业协同集聚模式以及跨区域产业协同集聚驱动模式,提出加强产业协同的应对之策。宁马融合专委会主任桑超峰从马鞍山市产业基础和宝武马钢集团发展面临新形势分析入手,提出全市“十五五”时期及中长期产业复兴(储备)发展策略。安中医医药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袁俊丽通过对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形势与问题研判,提出“十五五”期间安徽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围绕要素市场化改革,与会者重点讨论了碳排放、政府投资和信贷金融等的改革创新。安理工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建民通过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净影响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强调在制定减排政策时需综合考量不同驱动因素的经济效应。合工大经济学院教授陶爱萍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城市碳回弹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发现人工智能能够通过赋能新质生产力对城市碳回弹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安大经济学院教授管治华针对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问题,认为应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有效投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安师大自贸试验区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超探讨了碳税政策与绿色信贷政策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效应,发现绿贷政策引导效应较强,碳税政策调整作用微弱,中长期减排作用差距大,提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目标实现的建议。合肥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江玉荣基于基本养老金信托投资中的复合型法律关系和风险配置失衡问题分析,建议重构养老基金投资风险信托制衡机制和采取风险规制措施。马鞍山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葛腾飞通过分析数字化与企业绿色技术水平创新关系,认为数字化能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就此提出了对策。合肥大学经管学院讲师范宇翔针对合肥市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的供需匹配情况、运行效率情况和问题,提出优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建议。安徽弘毅城市发展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王希聚焦安徽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副部长付宇针对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提出树立生命周期理念、创新要素服务配置、强化落实考核评估等方面政策主张;研究员葛汉琪分析发现我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和皖中、皖南、皖北梯度下降的特点,强调加大科技创新和支持,缩小区域差异。


围绕乡村振兴,与会者提出加快江淮粮仓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返乡创业、提升农户数字素养等建议,并探索了高效农业发展的改革路径。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刘复友对安徽省人口与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潜力以及提升“四化同步”推进全省城镇化潜力地区建议。安大经济学院教授江三良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放缓、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力素质和产业发展不适应等导致大量农民进城潜在贫困风险和失业风险不容忽视,提出化解快速城市化、大量农民进城的潜在风险政策。省农业农村厅原处长汪建华强调建设农业强省,安徽要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等“五大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安财大经济学院教授任志安从绿色生产力角度分析我省绿色农业发展困境和潜力,提出构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长效机制、推进粮食产后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绿色种粮技术创新推广体系等建议。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教授李国成以大别山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农业高质量水平评价,探讨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前景。皖西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胡亚林剖析徽六茶业公司案例,分析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传统茶产业变革,提出推动茶企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等建议。池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刘飞分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通过数据利用与平台建设,助推旅游资源智能化管理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讲师陈建通过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户家庭的作用影响,建议加强农村数字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


同时,本届论坛也是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会议期间召开了常务理事会,总结了学会工作,并对明年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