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观点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开放创新双轮驱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时间:2019-05-01 阅读:264 作者:胡艳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要求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把长三角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求从全国发展大局出发,把长三角打造为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区、经济发展新引擎、改革开放新标杆,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因此,开放创新双轮驱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开放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必要前提,创新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双轮驱动,以开放促合作,以创新谋发展,才能实现长三角协调性、整体性的一体化发展。

一、全方位开放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必要前提

(一)全方位开放要有开放性思维

要以“一盘棋”的思想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全球视野、全局站位服务全国发展大局,面向未来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要突破囿于行政区划的画地为牢思维,树立长三角整体思维。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提升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长三角扩容安徽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极化—泛化—一体化”的客观必然,体现了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交互作用,这种区域空间的能量交流与碰撞,已然成为区域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分割走向一体、由失衡走向均衡的动力所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空间载体——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的城市群,但是相比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腹地狭小,体量不大。安徽作为中西部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第一桥头堡,横跨长江中下游的区位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安徽近几年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全创改”试点省的制度优势、创新型省份的后发优势日益呈现,经济增速领跑全国,经济表现世人瞩目。推动安徽与苏浙沪深度融合,不仅大大拓展了长三角发展空间,为长三角提供有力的腹地支撑,更大大提升了长三角的整体竞争力。二要突破长三角区域“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思维模式,实现向“多节点网络结构”的思维转变。利用长三角密集的交通网,充分发挥交通干线各节点城市的增长极功能,以点带线,点线带面,形成网状空间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融为一体,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三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目标框架下,各省市要有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思路,既立足本省(市),制定各自独具特色的战略定位目标;同时又应从长三角整体发展视角出发,找到三省一市互补发展的切入点,根据各自特色进行分工合作,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才能相辅相成、各取所需,共谋一体化。

(二)全方位开放推动各方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合作。

只要开放,各地就有机会;只要放开,经济就能搞活。高质量发展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竞争力提出了新要求;全方位开放为各地参与产业链分工、融入国际经济循环提供了新机遇。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目标压力下,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产业选择逐步向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绿色经济转变,需要向外转移传统、低端制造业,外围区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了与核心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推进了区域一体化水平。比如,可以通过跨区域合作共建、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产业配套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重大支撑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合理布局。

(三)全方位开放要求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有利于降低行政壁垒,减少要素流动成本,促进跨区域横向经济联系。一体化市场体系进程中构建的统一的市场准则和信用体系、开放的商品检测中心、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机制等都有助于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利用市场合理配置要素,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加快引资引技引智步伐,吸引国际化人才,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形成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

(四)全方位开放要求共建共享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

上海自贸区扩容必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领域的改革,安徽要紧紧抓住上海自贸区扩容之机,充分发挥地理邻近优势,在安徽开辟新片区,大力度提升安徽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围绕汽车、家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强与自贸区内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深入推进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和联动发展,以尽快缩小与苏浙沪差距。

 

二、创新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创新是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根本支撑。谁牵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就是创新。其中,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动力和引擎,制度创新一体化是保障和激励。既要发挥区域科创资源密集优势,联合攻关进行技术创新,建设长三角协同创新新动能;又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创新合作机制等,为区域合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找准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抓手

一是两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联动,形成“双中心”创新增长极。推进上海张江与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瞄准交叉点,协同合作,联动发展,实现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共享,成为长三角创新增长极。二是打造G60科创走廊为核心的创新示范区。以G60科创走廊为主轴,扩容南京、马鞍山等更多的城市成为节点城市,点轴结合,结网成圈,构建高标定位的“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示范区”,与构想中的“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遥相呼应,成为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两翼。

上海、合肥两地拥有大量大科学装置,布局了国家若干重大的科学工程,进行技术攻关,促进国家原始创新,创造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成果转化带动经济发展。利用上海、合肥两个创新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打造中国创新引擎。

(二)制度创新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长三角在区域合作的制度层面已经走在全国前面。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圈的形成,需要更进一步的制度创新保驾护航。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一体化的法规。建议制定一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公约》,探索建立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治理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一视同仁地鼓励、支持各类功能性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在区域内的充分发展,建构起有序有效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保障三省一市的竞合发展。

二是构建科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产生的科技创新是长三角打造创新共同体的推动力,但大科学装置投入巨大,现在都是无偿使用,共享非共建。要建设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推动原始创新,需要探索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机制,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鼓励区域内科学家充分利用科学装置开展联合研究。

三是建立跨省市一体化创新要素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激励与补偿机制,促进科创要素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以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G60科创走廊辐射带动效应。

四要重视创新软环境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引入的政策力度,形成比较优势,成为人才腹地、产业高地、企业摇篮,强化创新软环境的“虹吸效应”。

 

(胡艳 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