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活动 > 2015年第2-3期
公司上市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3-08-08 阅读:262 作者:王菁菁 王荣森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可概括为"市场驱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不同阶段。依靠“投资要素驱动“和“出口市场驱动"、造成目前产业严重过剩、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经济的增长开始减缓。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提高投资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调整。就企业而言,发行上市往往能募集资本,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给公司成长带来强大动力;就政府而言,可以通过对资本市场配置资本,调节优化区域性产业结构。
我国股票市场成长迅速。从2009年-2011年,通过股票市场,中国IPO募资额度连续三年世界第一,总共募得92521700万元,超过美国的IPO总募资额56%、西欧的IPO总募资额115%。由于2012年IPO市场的暂时关闭,当2014年IPO市场重新开放时,一年内申请上市的公司有125家,IPO募得金额的总数近6700000万元。2015年1-3月,深交所和上交所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融资额是全球各交易所的首位。
公司上市可以迅速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截至2014年12月31号,安徽省在全国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有80家,其中一次产业的挂牌公司有1家,占全省上市公司1.25%的份额;二次产业的挂牌公司有64家,占全省上市公司80%的份额;三次产业的挂牌公司有15家,占全省上市公司18.75%的份额。截至2015年4月,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为2332家,其中,不完全统计安徽省的新三板上市公司有45家,占比为3%。目前,安徽省三大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太重。如果通过优化公司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公司自身成长和区域经济的提升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我们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的框架。本文从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开始思考筹得资金后对募资公司效益的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绩效是否会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和行业分布两个角度分析安徽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向和安徽省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安徽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有效度分析——结合分析得出安徽省募集资金使用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本文使用了文献分析、规范性分析和实证分析三种研究方法。首先从公司规模和产业分布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与安徽省产结构布局之间的联系;其次,分析了安徽省36家上市公司募资使用情况,对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数据主要来源是国家2014年的统计年鉴、安徽省2014年的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局官网、安徽省证监局官网、中证网各公司历年的年报和东方财富通交易软件。
学者们对公司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关系有许多研究。Xiangqian X对中国30个省份2001年—2011年之间经济和生产力增长的数据来探讨的融资的规模造成的后期影响。研究表明,总融资对于实体经济的扩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对于经济和生产力的增长则没有显著作用,并且如果加大融资会对经济和生产率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他还发现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生产力的提升来带动[1]。在研究募集资金的投向方面:冯琴庆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筹资的使用现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募资结构不平衡,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经常变化,从而使得公司经营效益逐渐变差。他证明了募集资金使用的不合理化主要是中国上市公司特色的股权构成引起的[2]。刘宇认为轻易变更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行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健发展非常不好。他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时募资使用方向改变的缘由、特征进行研究和实证考察。他的分析得出如果募集资金使用方向变换频率的高低是被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强度所影响的,和市场化进度、独立董事占比、公司规模等方面为负面关系;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改变与公司的效益呈正面关系;募资项目的执行和公司的绩效也呈正面关系;再融资募集资金投资方向的额度大小和公司的效益呈负面关系;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方向改变的频率快慢和公司的效益呈负面关系[3]。章铁生、余浩和宋亚萍对安徽省中小板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在筹资使用中出现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安徽省的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的进程中,喜欢随便的更改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而且对超募的资金也任意投放,没有规划[4]。刘志军认为募集资金可以使公司的资产量快速的增长,可是募资后公司的经营效益会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对从股票市场筹得的资金没能充分的使用,即上市公司使用筹集资金的效率太低[5]。
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陈智国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行了研究,他分析了上市公司对市场变化的适应程度、各产业的相互辅助和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三个方面,提出了边际评价法。接着分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要素、市场、系统三个方面的联系,总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和机制。然后结合区域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测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搭建了合理化评测模型。最后结合自组织理论对主要产业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主要产业和产业布局的自组织进化过程,建立了区域里主要产业选择的原则、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6]。吴雪综合分析了近10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数据,她认为安徽省产业调整力度总是落后于发达地区,主要是由于自体的要素条件、产业政策的制定、创新因素的缺乏等很多原因造成的,因此产业布局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从正确选择龙头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城镇化建设和满足教育消费需求等方面入手,来优化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使其能迅速升级[7]。张志娟以河南省1978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为依据,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加快经济的成长,提出河南省要从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体制、阔步走向新型工业化大道、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政府职能这四个方面来优化河南省的产业结构[8]。李陈亚认为黑龙江省现在的产业状况是投入的很多,消耗也很多,但是产出却很低,这一产业布局已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经济成长的步伐。他建议调整粮食栽种和农业种植的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相互协助发展资源深加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积极提高服务业绩效等一系列提高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速度的措施[9]。毛琳从很多方面剖析了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状况,她对安徽省GDP中三大产业的分布、在职人员在三大产业的分布和三大产业对GDP促进作用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绿色工业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三大优化政策[10]。左旭创建产业布局优化模型,研究了安徽省16个市的数据,预测了安徽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也提出了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改革、快速促进新型工业的转型、全面完善现代服务业和深化改革投资环境等对优化安徽省产业结构有益的对策[11]。
从1993开始,安徽省起先只有美菱电器和皖能电力两家上市公司,到2014年底安徽省的上市公司已经有80家。这里主要分析安徽省总体的产业分布,安徽省上市公司的数量及产业分布,然后探讨安徽省上市公司对全省GDP的贡献值。
安徽省在2014年上市公司已经募集了1901000万元,包括A股再筹资(包括公开/非公开增发、配股、认股权证)1739000万元,上市公司从可转债、可分离债、公司债等途径募得了50000万元。2014年底,上市公司总市值70416000万元,比2013年增加48.8%。
如下表1所示,从2005年起,安徽省上市公司数目逐年增加,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A股市场已有挂牌公司80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量的3.04%,比重较低。
表1 2004—2014年安徽省上市公司总览
年 份 | 全国上市公司的数目 | 安徽上市公司的数目 | 安徽上市公司占全国的份额 |
2004 | 1377 | 46 | 3.34% |
2005 | 1381 | 47 | 3.40% |
2006 | 1434 | 48 | 3.35% |
2007 | 1550 | 53 | 3.42% |
2008 | 1625 | 56 | 3.45% |
2009 | 1718 | 58 | 3.38% |
2010 | 2063 | 66 | 3.20% |
2011 | 2342 | 76 | 3.25% |
2012 | 2494 | 77 | 3.09% |
2013 | 2489 | 77 | 3.09% |
2014 | 2631 | 80 | 3.04% |
对比表1和图1,2004年—2013年安徽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对GDP的贡献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11年贡献率最大,达到GDP的30.14%;2004年贡献率最小,但也占GDP的18.38%。上市公司增加速度的快慢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对全省GDP的贡献值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性,如2009年上市公司仅添加了2家,比值呈大幅下降趋势;而2011年上市公司增加10家,比值又大幅度提高。安徽省上市公司数目的增加,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上市公司对全省的GDP有很大的贡献值。
图1 2004—2013年安徽省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安徽省GDP的比值
由下表2所示,安徽省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很不理想,上市公司大多位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2004年—2014年间共添加34家上市公司,其中一次产业新添1家,二次产业新添27家,三次产业新添6家。
表2 2004—2014年安徽省上市公司在三大产业的分布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一次产业公司 | 0 | 0 | 0 | 0 | 0 | 1 | 1 | 1 | 1 | 1 |
二次产业公司 | 38 | 39 | 44 | 45 | 47 | 52 | 61 | 62 | 62 | 64 |
三次产业公司 | 9 | 9 | 9 | 11 | 11 | 13 | 14 | 14 | 14 | 15 |
上市公司总数 | 47 | 48 | 53 | 56 | 58 | 66 | 76 | 77 | 77 | 80 |
我们研究了截至2013年底安徽80家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和经营收入状况。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能力对安徽省GDP的贡献虽然在2010年和2011年有些回落,但整体是在逐年增长;安徽省上市公司大多是第二产业,这与安徽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总量不匹配不均衡,所以安徽省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需要优化升级。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对其产业的贡献率几乎为零;第一和第三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各自对该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都比不上第二产业上市公司的贡献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一直遥遥领先;第三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对其产业的贡献位于中间水平,总体趋势变化不大,呈现逐年升高趋势。
二、 安徽省上市公司募资资金使用分布
上市公司所募资金的使用会影响企业自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分别从公司经营规模和公司所处行业两个维度对安徽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向进行了关联的分析。
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现状,上市的公司分布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三大板块。2010年—2013年之间安徽省共有49家上市公司进行筹资活动,其中主板有21家,中小板有22家,创业板6家,三大板块的募资上市公司数目之比为21:22:6。而在样本公司中,主板上市公司募资2451200万元,中小板上市公司募资1938700万元,创业板上市公司募资430100万元,上市公司的三大板块募集金额的比值为57:45:10。在主板占比43%的上市公司募资额达到总体募资公司募资额的51%;在中小板占比45%的上市公司募资额达到总体募资公司募资额的40%;在创业板占比12%的上市公司募资额达到总体募资公司募资额的9%。因此,大致可以看出公司的规模与募集金额的大小有一定的正比相关性。
从募集资金的产业分布来看,2010年—2013年安徽省进行募集资金活动的49家上市公司共募得资金48,200,000,000元。其中,三大产业的募资公司数分别有1家、40家和8家,各自所占比重为1:40:8。在样本公司中,第一产业的上市公司募资427,000,000元,第二产业的上市公司募资38,755,700,000元,第三产业的上市公司募资9,018,000,000元,三大产业的上市公司筹集金额的比值为1:91:21。 2010年—2013年安徽省三大产业的年产平均值为第一产业206,779,000,000元,第二产业863,870,000,000元,第三产业527,124,000,000元,比值约为8:33:20。占比2%的第一产业上市公司募资额达到总体募资公司募资额的1%;占比82%的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募资额达到总体募资公司募资额的80%;占比16%的第三产业上市公司募资额达到总体募资公司募资额的19%。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的上市公司主要汇聚在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也大多进入了第二产业。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上市公司以及募集资金使用的产业结构和安徽省总体产业结构严重不统一。
依据2012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相关行业分类指引,我们将筹资投入项目依行业区分,总结出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业分布表。
表3 2010—2013年安徽省第一产业上市公司募资投向行业分布表
产业类别 | 行业类别(门类) | 行业类别(大类) | 上市 | 上市公司筹资次数 | 上市公司筹资额 | 行业内上市公司筹资额在总体上市公司筹资额中的比例 | 产业内上市公司筹资额在总体上市公司筹资额中的比例 |
第一产业 | 农、林、牧、渔 | 农业 | 1 | 1 | 4.27 | 0.89% | 0.89% |
合计 | — | — | 1 | 1 | 4.27 | 0.89% | 0.89% |
表4 2010—2013年安徽省第二、三产业上市公司募资投向行业分布表
产业类别 | 行业类别(门类) | 行业类别(大类) | 上市 | 上市公司筹资次数 | 上市公司筹资额 | 行业内上市公司筹资额在总体上市公司筹资额中的比例 | 产业内上市公司筹资额在总体上市公司筹资额中的比例 |
第二产业 | 采矿业 | 煤炭开采业 | 1 | 1 | 15.30 | 3.17% | 80.40% |
制造业 | 农副食品加工 | 1 | 1 | 18.90 | 3.92% | ||
酒、饮料和茶制造业 | 2 | 2 | 17.69 | 3.67% | |||
纺织业 | 1 | 1 | 9.80 | 2.03% |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1 | 3 | 49.38 | 10.24% | |||
化学制品制造业 | 9 | 9 | 78.00 | 16.18% | |||
医药制造业 | 1 | 1 | 2.83 | 0.59% |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1 |
推荐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