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研究
时间:2023-08-08 阅读:331 作者: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课题组
一、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的背景与思路
自1979年7月中旬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提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后,安徽区域品牌建设逐年推进,但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在新的背景下,进一步地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升更多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0月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三个强省”的战略目标,是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的时代背景。“十三五”期间是我省“三个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应是“321”基本思路,即三个立足、两个结合、一个创新。
所谓“三个立足”,即立足于发挥区域自然地理优势,立足于挖掘区域历史文化特质,立足于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强势,精准打造区域品牌,有效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所谓“两个结合”,即区域品牌的凝练与建设一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相结合,二要与区域主体功能建设相结合。
所谓“一个创新”,即区域品牌建设及提升其影响力要走创新的道路,既有方法上的创新,也有体制上的创新。
由于全省具有整体一致性和区域差异性,应从安徽的全域和次区域两个层面性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在省级层面争取打造出响亮的区域品牌是江淮城市群,在次区域层面应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南地区和大别山地区等五个次区域,分别打造各具特色而又响亮的次区域品牌。
二、提升安徽全域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城市群是中国省区重要的全域性区域品牌。自2005年以来,我省正在形成的江淮城市群,应成为具有全省意义的全域性区域品牌。
在空间范围上,江淮城市群是合肥经济圈的扩容,既融进了皖江城市带的全部地区,又吸纳的皖北城市群的蚌埠、淮南两市,促使是对“一圈一带一群”的有机融合。江淮城市群已经成型,省内外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与学者,己通过论证公正提出了江淮城市群,并认为其2009年的发育程度己在全国23个城市群中居第15位。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求,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应体现“一个立足、两个衔接”的原则,即立足省情、突显主体功能的原则,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相衔接、与邻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相衔接的原则。江淮城市群的提出和发展,我省主体功能区会形成“一群三区”的总体布局﹙即江淮城市群、皖北区、皖南区和大别山区﹚,符合“一个立足、两个衔接”的原则,对于落实国家和我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淮城市群的区域品牌价值,一是构建安徽崛起的战略支点,改进生产力布局空间结构;二是突出一个省级城市群,培育全省“发展极”;三是促成全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对全省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四是扩大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可以推进长三角城镇群进入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五是建设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战略支撑,在更大空间展现出江淮城市群的区域品牌价值。
三、提升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影响力研究
合肥市委、市政府对合肥提出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作为为合肥市的区域品牌,但应从以下方面确定其科学内涵:
1、“大湖”的内涵:大美之湖。因为巢湖之大小是天然的,“大湖”的内涵不是大,而是美。
2、“名城”内涵:应在从四个特色方面提炼“名”,建设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具有合舥特色的名城:一是在城市形态上的“名”——城湖共生,二是在城市品质上的“名”——生态文明,三是在宜学创业上的“名”——智慧之城,四是在宜居宜业上的“名”——幸福之城。
3、“创新”内涵:无中生有,有中生强。“无中生有”是新时代创新的共同规律,合肥市所有成功的创新都是“无中生有”的,今后须继续坚持;“有中生强”是城市创新得以持续的基本要求,合肥创新的一定要争取“有中生强”。
4、“高地”内涵:技术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高地,政府服务高地。这三个方面从三个必要而又可行的维度,打造合肥的“高地”。立足于合肥市的发展基础,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目标应是体量大、体形美、体质优、体能强。提升合肥影响力要坚持的两大基本方略:一是追赶,二是引领。既要以影响力超过合肥的特大城市为标杆努力追赶,又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势,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主动走在时代的前头,形成引领优势。
四、提升皖江城市带区域品牌影响力研究
根据区域品牌三大构成要素的标准,皖江城市带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区域品牌可以提炼为“三个带”:一是长江流域经济承东启西支撑带,二是南北文化交融带,三是安徽经济发展“黄金带”。而且,每个城市也应打造各自的城市品牌。从城市品牌的三大构成要素即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产业集群特征综合考察,皖江各市的城市品牌可作以下概括:
1、安庆市:大江宜城,安徽之源
安庆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濒临长江北岸,简称宜城;1667年安徽建省,省会设于安庆达270年,省名也取安庆市名之首字,省名简称也取于安庆境内的皖水,可谓“大江宜城,安徽之源”。应以此作为安庆市的城市品牌,以提振城市精神,凝聚城市活力,开创城市发展的新前景。
2、池州市:奇妙九华,生态池州
池州始于唐代所置,1998年设市后,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市镇建设日新月异。境内九华山是中国的四大佛山之一,佛教文化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堪称“奇妙九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是国家第一个地级市层面的生态市,生态环境甚佳,是名符其实的“生态池州”。这两大特征集中反映了池州的城市形象,可以作为池州的城市品牌。
3、铜陵市:熔旧铸新,中国铜都
铜陵市铜矿资源丰富,铜冶历史悠久,1958年设市,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的四大铜都之一。如今,该市的铜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指出,铜陵市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发展前景广阔。铜冶是熔旧铸新,更反映铜陵革故创新的城市精神,“熔旧铸新,中国铜都”可以作为铜陵的城市品牌。
4、芜湖市: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芜湖市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商埠和皖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建国以后工业发展加快,如今已是安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江海联运枢纽,与省会合肥并列为皖江城市带的“双核”。目前正在跨江发展,重塑江城空间形态。芜湖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敢于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闻名的城市精神,可以说,“皖江明珠,创新之城”正是芜湖市的城市品牌。
5、马鞍山市:聚山纳川,一马当先
马鞍山市铁矿资源丰富,1958年设市,是以钢兴市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以“聚山纳川”的开放胸怀东向发展,以“一马当先”的改革精神积极创新,目前正在跨江发展,资源型城市正在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在更大的空间“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聚山纳川、一马当先”已成为马鞍山市的城市品牌。
6、滁州市:半山半城,改革之乡
滁州初置于隋代,山川秀丽。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著名的《醉翁亭记》,开篇五字为“环滁皆山也”,道出了滁州城区“半山半城”的优美环境。千年以来,“半山半城”的优美环境仍是滁城的标志性特征。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是,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发源于滁州,是当今闻名世界的改革之乡。因此,半山半城,改革之乡恰当地反映了滁州市的特征,可以作为滁州的城市品牌。
7、宣城市:山水诗乡,多彩宣城
宣城东汉设郡,文化深厚,民风纯朴。尤其是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作了大量咏颂宣城的诗篇,自此之后,宣城便是历代诗人留连忘返之地,诗人常去的敬亭山被为“诗山”,宣城堪称山水诗乡。更为重要的是,宣城人杰地也灵,物产甚丰,古有著名的“文房四宝”,如今更有发达的产业,使得宣城更为多彩。可以说,“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是反映宣州市特质的城市品牌。
提升皖江城市带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升级版,注重以下方面的升级:突出技术承接,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突出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同构向分工协作的升级;突出信息化带动,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升级;突出节能环保,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升级;突出产城融合,推进进城农民工由“半市民化”向“全市民化”升级。二是融入长江流域经济新支撑带的新发展,在以下方面率先融入:交通先行,在水运上率先融入长江流域新发展;承接好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在产业上融入长江流域经济新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上融入长江流域新发展;突出县域经济发展.在城乡一体化上融入长江流域新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合作,在体制机制上融入长江流域新发展。
五、提升皖北地区区域品牌研究
根据区域品牌的三大构成要素及这个地区的主体功能,皖北地区的区域品牌可以用中原文化、田园城镇、绿色粮仓、能源基地四张名片来表述。每个城市应突出各市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品牌。
1、淮北市:城市精致,皖北江南
淮北是国家资源枯竭型转型最为成功的煤电城市,城市建设突出精致,城市发展突出生态,“城市精致,皖北江南”可以反映淮北市的特质,是淮北市的亮点,可作为城市品牌。
2、亳州市:中华药都,天下道源
亳州市是全国中药材贸易集散中心地,号称“中华药都”;亳州是历史文化悠久,尤其是老庄得道于此,可称“天下道源”。“中华药都,天下道源”可以反映亳州市的特质,是亳州市的亮点.可作为城市品牌。
3、宿州市:中原鞋都,奇石之乡
宿州市是劳动资源大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成功引进中国著名的制鞋龙头企业在宿州落户,初步建成“中原鞋都”;宿州市是历史文化深厚,有活跃的民俗文化,“中国奇石之乡”是宿州民俗文化的顶峰。可以说,“中原鞋都,奇石之乡”是反映了宿州市的特质与亮点。可突出这两个亮点打造宿州市的区城品牌,提升其影响力。
4、阜阳市:中原商都,管鲍故乡
阜阳市也是农业大市,劳动资源大市,特别是处于黄淮海大平原南缘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地,商贸物流发展基础好、前景广,能够建成中原的商都之一;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是我国春秋时期管子鲍子的故乡,他们的纯真友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因此,“中原商都,管鲍故乡”体现了阜阳市的特质和亮点。可突出这两个亮点打造阜阳市的区城品牌,提升其影响力。
六、提升皖南地区品牌影响力研究
皖南地区有两个鲜明的区域特质:一是旅游资源品质高,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二是徽州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标本。可以认为,国际旅游胜地、中华文化标本是反映皖南地区主体功能和区域特质的区域品牌。
国际旅游胜地。自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登黄山提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后。黄山便成为逐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现又要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际旅游胜地已由核心区黄山扩展到整个皖南地区。
中华文化标本。所谓中华文化的地域标本,是某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在精神和实体两个层面都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皖南地区地域文化的主体是徽州文化,但源于中华文化,从精神和实体两个层面看,徽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标本。
为提升皖南地区“国际旅游胜地、中华文化标本”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清思路,采取相应的对策:
1、把黄山的牌子打亮。一是突破属地思维模式,各自为政的理念,树立全局发展的意识,联合起来实施大品牌战略;二是要做实文化旅游的内功,通过提升旅游业的品质与挖掘人文内涵;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向外界推荐旅游的新内容、新形象与新方式,把黄山的牌子打亮。
2、把徽州文化变活。从根本上讲,是要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徽州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和谐、善治、功效。把徽州文化变活,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体现在皖南地城文化上的和谐、善治、功效的核心价值观。
3、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强。一是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打造区域旅游综合体;二要培育相关产业大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三要推进旅游经营的观念转变,创新文化旅游业的商业模式,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业的新发展。
七、提升皖西大别山地区区域品牌研究
根据皖西大别山地区的区情特征,其区域品牌可以用天然氧吧、皖中水源、物种宝库、红色圣地四张名片来表述。
1、天然氧吧。皖西大别山地区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是浩大的天然氧吧,对游人自然产生的森林浴,对人的疲劳消除、体力的恢复以及生活节奏的平衡具有特殊的功效。
2、皖中水源。大别山地区因其地形丰富多样,峡谷纵横,地势较高,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育,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大别山山地南北侧修建了许多水库,是皖中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不可替代的淡水供应地。
3、物种宝库。大别山地区植物种类属北亚热带典型的常绿、落叶混交林体系,植物茂盛且种类繁多,是利于动物繁殖生长的天然动物园。现有野生植物1487种,动物634种.是难得的天然物种宝库。
4、红色圣地。大别山为革命老区,有诸如纪念碑、烈士雕像、伟人故居等具有红色旅游特征的景点,红色圣地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特有的品牌。
提升皖西大别山地区品牌影响力,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构建生态型山区经济体系,二是构建“天然氧吧”休闲度假区,三是构建有“造血”功能的生态屏障,四是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隔代移民,五是继续加强水源涵养地保护的力度。
八、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的领导体制创新。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需要重新整合省级层面及市县层面的决策中心、咨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与信息反馈系统。有关区域品牌事务在各级地方政府领导机构中应有主要领导分工负责。在对领导效绩进行考评时,必须把区域品牌这一事项纳入考评。
二是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行动计划的决策机制创新。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政府决策水平体现着政府的“综合素质”,省直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研究制定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的具体行动计划和具体政策措施。
三是完善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引入公众参与十分重要,既要使公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又要引导公众参与区域品牌建设。
四是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的反馈与纠偏机制创新。提升安徽区域品牌影响力,是一项宏大工程。安徽省在发挥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上,不可能完全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需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还需要创新反馈和纠偏机制。
(课题组主持人:程必定;成员:吕连生、林斐、黄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