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时间:2023-08-08 阅读:262 作者:季昆森
一、新常态与阶段性特征
我最早接触新常态,是2014年7月19日在江苏盐城召开的“新常态下的环保产业”论坛,当时,我同随行的同志说,研究新常态、必须弄清矛盾的阶段性特征。
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明确指出,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首先,要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过程根本矛盾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至少要重申以下几点: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也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李克强总理指出,今后一、二十年都将是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中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如期实现;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拉下,要精准扶贫,不能用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矛盾。今天,我国社会仍然是这个基本矛盾。
始终把握这些要点,可以帮助大家深刻理解我们党和国家长期的重大的战略方针,不为暂时出现的困难而动摇,以利于增强信心。同时,又必须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否则就不能适当处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
1995年—1997年,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199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阶段,要从市场需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当时人们对“新阶段”不太理解,对如何“从市场需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不太明白。1998年9月,我重温《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的阶段性”的论述,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有了较深理解,并针对当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提出从“六个需求”入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基本需求、特殊需求、发展需求、变化需求、加工需求、安全需求。《经济日报》发表了我撰写的“需求牵着调整的手”一文。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今天,这“六个需求”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仍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二、新常态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所决定,是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特征所决定。同时,又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所造成的。
十八大重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就要求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各个方面乃至每个人都要高度重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两次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第一次是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二次是十八大。实际上不止,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转轨,发展方式的转变,大的决策提法有六次,一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把经济工作转向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二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经济工作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四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五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六是在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十八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与改革开放初的提法一样,我认为,实际上有着很大差别: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提出把经济工作转向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主要是经济效益;十八大的提法从字面上看与改革开放初一样,实际上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而是要提高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质量和效益。
“四人帮”被粉碎时,我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这时强调经济工作的转轨自然而然是针对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而言,来不及做更深入更全面的考虑,也缺乏实践经验为依据。十八大从“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了30多年来的经验,提出了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改革开放初,属于短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铁、汽车、水泥等许多行业已形成产能过剩,有的是产能绝对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造成资金积压、相互拖欠,许多企业很难运转,一些好项目很难按期建设投产等严峻问题。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需求大,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快发展,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升了国内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但由于产能过剩、市场饱和、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已成为全球竞争中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弄清并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点、难点和要害。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九个趋势性新变化:
一是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而现在这个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我国有13亿多人,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余地还很大;
二是从投资需求看,过去,投资需求空间大,现在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是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展和价格竞争,现在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
七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和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
八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一些矛盾和风险,现在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国内隐形风险显性化,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九是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过去,总需求增长潜在空间大,现在从需求方面看,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从供给方面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上述论述充分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极为重要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又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抓好了,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必将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三、新常态与研究市场需求、开发市场需求
对市县来说,对广大企业家来说,在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的更好,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在研究需求、发现需求、培育需求、创造需求、拓展需求上下苦功夫、硬功夫。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要学习和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战略,着力解决产业、产品结构同质化,产能过剩问题,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与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问题。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既要研究当前的新需求,又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既要研究明显的需求,又要研究潜在的需求;既要研究城市的需求,又要研究农村的需求;既要研究东部地区的需求,又要研究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既要研究发达地区、富裕阶层的需求,又要研究贫困地区、低收入阶层的需求;既要研究普遍需求,又要研究细分市场的特殊需求;既要研究陆地经济的需求,又要研究海洋经济的需求。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要研究能够实现市场、技术、永续、责任四个推动的市场需求。即:开发的产业、产品是市场缺乏的,市场需要的,有先进适用技术含量的,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资源、能实现永续发展的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讲,是对客户、对企业、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市场需求。当然,这四个推动是高标准要求,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这四个推动方面去下苦功夫、硬功夫。
当然,对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家来说,不可能都研究的那么广、那么深;但是,你必须在主业方面,刻苦研究新的不断变化的需求,求得新的发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引进发展培育提升新项目,仅仅依靠新技术、新产业不够准确、管用,实际运行中还必须统筹做好新模式、新业态的同步谋划发展,善于打好“组合拳”。
(作者单位: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