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实施安徽省创新驱动战略
时间:2023-08-08 阅读:273 作者:孔令刚
2008年以来,安徽省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主抓手,实施创新推动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用一体促进科技进步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联动,积极探索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区域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十三五”时期我省要进一步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一、安徽自主创新实践成效
1.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上升4个名次,由2012年的第9名跃居第5名,居中部第一。并且保持了深厚的发展后劲,创新潜力位居全国第3位。2014年上半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37亿元、增加值1623亿元,同比增长14.2%和14.9%,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5.2%。申请发明专利18575件,获发明专利授权2640件,总量居全国第6、第8位;同比增长72.5%和32.9%,增幅均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3件,同比增长46.7%,增幅居全国第1位。
2.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加快支持量子通信、智能语音、智能装备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围绕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实施一批文化科技攻关和转化项目。二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以新型平板显示、智能制造、纯电驱动汽车、公共安全、种业等领域为重点, 以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导向,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三是实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行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重点支持合芜蚌等市建设信息显示、智能语音、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产业和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硅基功能材料产业集聚试点。
3.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
合芜蚌试验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被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意见列为重大自主创新载体,享受与中关村一样的3项国家重大试点政策。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芜湖市获批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中试、人才聚集、企业孵化的中心,有效克服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碎片化”问题和“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全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协同创新水平。
4.人才特区建设先行先试
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合芜蚌试验区人才特区意见》,启动实施了“611”人才行动。试验区新增高端人才7800多人,全省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6人、“特支计划”12人,新建院士工作站12家、柔性引进院士12人。目前已在全球对接高层次人才团队140个,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9人,总数达158人,居全国第7位;新获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5项,总数达22项。
5.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和培育工作,启动开展了首批28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试点工作,新增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总数(36家)居全国前列,新认定省创新型企业82家。
二、挑战:创新发展能力有待继续提升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工程。我省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主抓手,以制度建设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许多富有安徽特色的创新。但转变发展方式依然艰巨,创新发展能力有待继续提升。
从产业结构看,安徽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重化工业比重高,粗放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偏重偏工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工业发展仍需要传统产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仍不够强;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产业发展的质态不高,工业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环节,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位置较低,高端制造业偏少。
从企业层面来看,安徽制造业企业仍没有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技术积累和创新意识缺乏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安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惰性。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动相对不活跃,不但使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而且使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制约,比较优势行业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不完整,也在于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近年来,安徽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一批龙头企业,一批产业基地,在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量子工程、语音产业、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总体上仍处于模仿性技术阶段,关键环节仍未占领技术制高点,并且还表现出增长幅度大的经济规模小,经济规模大的增长幅度小的现象。
三、应对:在更高层次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十三五”时期,安徽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发展层次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的艰巨性明显增大。安徽发展水平,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部门结构、工业技术装备还是产品水平,都远未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的高度。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以往过分依赖投资驱动,向更多地倚重消费拉动转变;竞争优势的形成也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
“十三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发展中,传统产业将依靠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长壮大,成为推动工业化加速发展、实现安徽工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十三五”期间要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3D打印、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重点产业、重点技术,细化各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发展路线图和市场培育路线图,推动制造业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发展,实现从工业化中期的产业体系向中后期的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面,传统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将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国内经济形成“新常态”背景下,我省要抓住国家赋予的一系列战略性的政策机遇,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手段,确保安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双轮驱动”将继续成为安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
继续实施和深化创新驱动战略。要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合作、协同、开放式创新,更大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将示范区创新效应扩散至全省,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安徽经济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引擎。合理利用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商业模式、新产业组织形态,构建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创新、品牌创新和市场开拓等组合的多维度多层次创新体系,依托各地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特色优势,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以提高安徽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打响“安徽智造”品牌,把增长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轨道上,将传统竞争优势提升为新的竞争优势。
四、深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建议
1.跟进政策环境变化
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何从国家层面将安徽纳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机遇,在服从国家创新战略、体现国家创新意志的同时,充分发挥安徽优势,体现安徽特点,实现地区目标与国家战略相衔接。
2.集成各类政策资源
集成政府各类手段,以重点工程和重要产业领域的重大引进技术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支持对引进的具有明确消化吸收再创新目标的关键技术的二次创新;充分运用成果转化资金手段,设立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支持企业面向重大引进生产线中的核心制造装备和关键控制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并实现规模产业化;以重点工程和重要产业领域的重大引进技术,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推进机制,推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和本土企业的国际化。
3.全局谋划创新战略
安徽南北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其创新目标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创新资源的需求和配置能力的要求的不同。基于此,要从全局出发,发挥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站在地区整体利益的角度,确立创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根据中心城市、皖北沿淮、皖江地区发展的战略,确立区域创新目标,全局谋划创新战略。
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抓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政策机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起“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计划体系。继续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中介机构独立评估、经费后补助等制度。建立统一的科技项目库、专家库和“一站式”网络受理、评审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分别制定对科技人员、科研机构、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突出自主创新,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对项目承担单位、评审专家、中介机构建立科技信用记录,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5.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协调
处理、全局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努力形成完整而合理的科技创新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为主攻目标,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同时,注重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性。推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向一二三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深度应用,提升一二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发展,促进“三农”创新发展,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将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主导转变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主导,在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中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城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