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安徽功能定位及发展策略
时间:2023-08-08 阅读:266 作者:安徽省社科院课题组
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继沿海经济带战略之后,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又一重大战略。在《意见》中,也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南京和合肥两市新的功能定位。
一、打造长江经济带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加快融合发展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在新形势下,中央谋划的全国区域发展新棋局,将布局形态由“块”变成了“带”,前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四大板块”和客观发展中形成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逐渐演变为涵盖沿新欧亚大陆桥布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的长江经济带、沿海岸线的沿海经济带、沿京广京哈铁路布局的京广京哈经济带以及沿包昆铁路布局的包昆经济带在内的“两横三纵”区域发展新棋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从点到线再到面,从陆上到海上再到海外,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以“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的理念为统领,着力打破单纯的行政区划,把区域经济规划扩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国,推动生产要素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流动和组合。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能够缩小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推动东中西部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未来我国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江苏和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在提高。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作用日益突出,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腹地和战略纵深,不仅拓展了长三角的腹地空间,而且近年来,安徽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厚积薄发,发展速度和质量也跃上新的台阶,并且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在整体上也夯实了长三角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龙头地位的实力。安徽的整体加入也将推动江淮城市群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强化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优化空间布局,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和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在新的层次上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加快融合发展,全面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
二、安徽的新定位及新机遇
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对安徽发展意义重大。《意见》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安徽的新定位,即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一起参加长江经济带建设,也推动安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在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家层面的支持,改变安徽过去一直付出多获得少,长期被边缘化的局面。安徽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位,重塑新坐标。
作为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意见》重点提及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安徽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非农人口将急剧增加,城镇化动力充沛。在合肥经济圈扩容并取得实效的基础上,“十三五”将实质性启动江淮城市群建设,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沿淮城市群的战略格局将进一步完善,省会合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与南京杭州地位一样的副中心,其都市化和国际化水平将大大提升;同时安徽的芜湖、阜阳等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在国内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一大批中小城镇将应运而生,成为构建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引领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安徽在新一轮发展中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再创一个科学发展黄金期,创造更多机遇、提供更大空间。
《意见》和《规划》提出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长江经济带的交通体系提出了“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新目标。长江安徽境内有号称八百里皖江的黄金水道。在《意见》中列出的皖江过江通道建设就有18个,必将大大增强皖江长江干线的过江通达能力;开通新欧亚大陆桥货运专列已经推动安徽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安徽还将尽快启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新建芜宣、安庆、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民用机场,改扩建阜阳机场,建设宁国、岳西等通用机场;省会合肥也规划成为国家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并且随着“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和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的建成,合肥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甚至会超过南京和杭州。
《意见》还要求,要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安徽承东启西,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经济腹地和深化产业分工等功能。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了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级的经济增长极深入中部腹地,安徽作为连接长江中游、辐射中部地区特殊的门户功能也将进一步显现。同时,从产业协作的角度看,皖江城市群东向正面接壤苏南浙北“长三角”传统的核心区域,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天然优势,在日益频繁的区域产业互动中有更大选择空间,有能力承担未来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产业协同中激活全局的关键重任。安徽由“边缘”成为“核心”和“门户”,强化和凸显了在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的战略枢纽地位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安徽在国家层面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
总之,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再加上国家战略层面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皖北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片区纳入国家扶贫连片开发规划,整个安徽实现了国家战略规划的全覆盖和多重覆盖,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放大,安徽进入建国以来国家政策高度聚集的黄金发展期,“十三五”期间也将是这一系列政策正向效应的释放期和收益期;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供给要素看,安徽不仅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人力资源和科教资源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在近年工业化超常规发展的同时,安徽的粮、棉、油产量依然均居全国前列,依然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粮食净调出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约束加剧,安徽的资源优势将更加突显。因此,可以说安徽在国家层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十二五”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将有基础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三、新背景下的安徽发展策略建议
“十一五”以来,安徽之所以保持了较快的追赶速度,主要得益于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安徽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和政策。“十三五”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给安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十三五”所处的发展阶段,保持和开拓战略视野,进一步强化融入长三角战略,重点实施深度城镇化战略、立体工业化战略和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构建新的发展动力机制,加快推进四化协调发展下的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深度城镇化战略。“十三五”时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家属市民化,以及其他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县城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快,消费升级导向的人口城镇化将进入加速阶段。安徽将准确把握新阶段城镇化动力机制和路径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支撑能力,实施劳动力与人口城镇化并重、以人口城镇化为主、有产业支撑的“双线推进、质量并重”的深度城镇化战略。
立体工业化战略。实施工业领域全方位“向上走”,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的立体工业化战略。逐步改变以“开阔地推进”技术战略方式进入各产业领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的“平推工业化”模式,克服平推式工业发展中“平铺扩张,求大求快”、“弱差异性,强模仿性”和“低文化含量,高逐利倾向”等弊端,实施向各产业的高端攀登,占领产业高地和战略制高点。安徽工业化发展水平,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部门结构、工业技术装备还是产品水平,都远未达到工业化成熟阶段的高度。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安徽在“十三五”期间将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3D打印、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重点产业、重点技术,细化各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发展路线图和市场培育路线图,推动制造业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发展,实现从工业化中期的产业体系向中后期的产业体系转变。
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战略。协调产业内、产业间、产业体系与外部的关联因素,从产业各自分散发展向多产业联动转变,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相互结合的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专业化,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向一二三产业领域的深度渗透、深度应用,提升一二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发展,促进“三农”创新发展,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将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主导转变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主导。
在打造长江经济带新背景下,安徽要与沪浙苏一道在立足资源禀赋和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共同争取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利用各省市现有的国家级战略平台有针对性地研究地方经济优势和特点,运用新地缘经济和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交通、物流和信息流等综合优势,把战略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培育长三角地区整体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战略平台与沪浙苏皖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引导战略平台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规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立足于“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壮大长三角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实力,合肥要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使战略平台成为助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