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九大后安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思考
时间:2023-08-07 阅读:400 作者:黄国雄等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这就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开放道路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深刻理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背景、重要内涵,以及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
“全面开放新格局”突出一个“新”,可否这样理解为:一在思想观念上,要适应新时代,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新局面;二在建设重点上,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与沿线众多国家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实现合作、互利、共赢;三在贸易载体上,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都是推进双向开放的重要载体;四在贸易模式上,强调培育发展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五在区域布局上,除继续向东、向海洋、向发达国家开放外,强调进一步向西开放,向周边国家开放;六在投资方式上,强调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对接国际高端要素,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实行建设、运营一体化,加速中国服务走上世界。
在学习十九大上述论断时,联想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根据这样的要求,安徽郑蒲港就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重要抓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现在遇到严重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四点建言,请专家学者领导研讨指正。
一、郑蒲港新区概况
2011年8月,和县、含山划归马鞍山市,省市委政府很快作出决定,开辟长江万吨级深水大港郑蒲港,成立郑蒲港新区,发展定位是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再造一个马鞍山。近六年来,在市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新区管委会艰苦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成为十八大后安徽经济建设的一大亮点。
郑蒲港新区于2012年1月4日成立,总面积22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5万(户籍人口11.8万)。郑蒲港从一片农地起步,至今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约370多亿元(其中政府投入5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00多亿元),基础设施、港口建设、三次产业、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均获得基本同步协调的发展。主要现况如下:
——江海联运枢纽作用有效发挥。突出港口发展,已开通郑蒲港至合肥港的“天天班”、“武汉—郑蒲港”、“重庆—郑蒲港”等沿江重要港口航线。长江上游武汉港、黄石港、芜湖港、铜陵港及内河港口合肥港等港口部分货物通过郑蒲港中转出海,成为长江“水水转运”节点港。同时,开通“郑蒲港—上海—泉州—广州”、“郑蒲港—盘锦—营口”的皖江港口集装箱干线直达出海定期航线。今年七、八月间,印尼、越南外籍海轮先后正式停靠郑蒲港,标志着郑蒲港进入实质性对外开放,基本构建了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开放平台取得突破。以发挥深水港优势为重点,“一区—港多口岸”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肉类指定口岸三个“国字号”平台相继获批。目前,保税区已建成,中欧产业园、中意食品产业园正在积极推进中。
——临港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在创新中承接产业,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90多个(其中瑞声科技、上海紫江2家主板为上市公司),协议内资496亿元,外资1.7亿美元,投产运营32个,开工建设32个。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引进瑞声科技、帝显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引进以上海紫江、石墨烯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引进以华泰物流、中艺国际储运、盛通合运物流等为代表的临港物流产业项目,引进以瑞泰物流冷链保税物流、北冰洋食品饮料项目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项目。
——积极打造产学研平台。先后引进南京大学、中科院食品应用技术研究所、河海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在新区设立研究院,打造了“科技攻关—产业转化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项目”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正在建设以中国工程院钱旭红院士为核心的医学检测院士工作站,和以加拿大科学院肖惠宁院士为核心的节能环保新材料院士工作站;累计引进中科院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中组部杰出青年”3人、长江学者1人。
——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引进上海外高桥免税商品直营店;建设平行进口汽车分拨和销售中心,辐射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中部地区,每年确保至少销售1000辆进口汽车,以此为契机申建汽车整车进口指定口岸已获初见成效(注:今年11月16日,郑蒲港平行进口汽车展销中心正式试运营,国外名车路虎、宾利、迈巴赫、法拉利、捷豹、保时捷、玛莎拉蒂等平行进口车一应俱全,今后有望成为全省和中部地区进口高档车的购买首选地,以及东中部地区进口车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基地);利用肉类口岸平台,上海自贸区运营中心在郑蒲港新区设立肉类进出口分公司,辐射中部地区;利用综合保税区平台,在综保区建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舞台,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产城融合初具雏形。坚持产城融合,在起步区的核心城区,通过市场手段“造环境”,实施重点项目,营造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科研环境和休闲环境,快速集聚了人气。以城市功能配套为抓手,推动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业发展,逐步完善“医食住行、文教购娱”等城市功能配套,名校马鞍山二中郑蒲港校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郑蒲港校区、市妇联幼儿园郑蒲港分园开学,实施安徽师范大学附属郑蒲港分校、启迪乔波冰雪世界、中影国际影城、置信假期四星级酒店、台湾大润发、水系景观改造、中影派格影视文化公司时尚消费乐园、企业高管公寓等一批功能配套项目,落户本港区,并基本建成,开始运营,创立了良好的产城融合大平台。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建设郑蒲港是对外开放增量的重中之中、新的希望,是全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时下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日益显现。
(一)马鞍山及和县、含山县商贸不发达,不能提供大量货源。
要建设大港口,成为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没有繁荣的商业贸易支撑是很难的,马鞍山是资源型、工矿型、一钢独大的城市,商贸业历来是短板。和县、含山县是农业县,难于给郑蒲港提供多少出海货物。
注:预计今年底:和县GDP达166.4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达25.46亿元,增长11%。含山县GDP达150.64亿元,增长16%,财政收入达16.94亿元,增长11.3%。
(二)缺乏外贸生产腹地
全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大港,规划目标是亿吨大港,需要有大量大出大进的外贸货物,而马鞍山没这条件,没有外贸生产基地。建设者们设想周边500公里内安徽、湖北、河南的出海货物运到郑蒲港中转出海(已写入“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然而这个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上游城市也有港口,湖北、河南、皖中、皖北地区的出海货物可以走其他港口,或中欧班列,不一定非要走郑蒲港,而合肥地区外贸货物75%走南京港,江南进出口货物包括马钢公司自然也不会舍近求远走郑蒲港,必定走江南的马鞍山港、南京港、芜湖港。由于市场竞争,南京港、芜湖港一直打压马鞍山港和郑蒲港。
(三)中欧班列的挑战
2011年9月,重庆市首开中欧班列,当时人们并不看好。必竟是新生事物,很快茁壮成长,现在,几乎每个省都开出中欧班列,连沿海的东莞、佛山、深圳、连云港、宁波、义乌、厦门、威海都开出中欧班列,时至今日,全国从33座城市开往欧洲12个国家33座城市的中欧班列已超过六千班列,其中合肥市约为60多班列。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西南地区通往东盟诸国的“渝桂新”国际联运班列问世,由重庆—贵阳—南宁—北部湾(防城港或凭祥)出海到东盟诸国,或中转至欧美、中东、非洲市场。这条南部新线会使欧洲来的货物和重庆周边货物比原先经长江到上海港出海到东盟各国更快捷,约减少三千多公里运输路程,缩短一大半时间。
“中欧班列”、“渝桂新”班列的生命力就在于:一是比海运快20多天,二是可避开海上(气候、霸权、海盗)风险,三是紧紧链接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使之成为复合性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尽管目前中欧班列需要财政补贴,但从大国崛起的视角看,还是适宜的。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火车提速和高铁发展,开出中欧班列、渝桂新班列的会不断增加,皖中皖北出口货物会不断进入中欧班列,这必然冲击郑蒲港的江海联运的货源,减少吞吐量。
三、向党委政府的四点建议
为要克服郑蒲港上述问题和挑战造成的货源严重不足(郑蒲港吞吐量去年约二十万吨,今年会多一些),为安徽落实十九大精神,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实现郑蒲港的定位目标——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港,再造一个马鞍山,我们向党委政府提出四点建议,谨供参考。
第一、建议将和、含两县确定为外向型经济腹地。
建设长江深水大港、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港没有外贸生产基地、物流基地是难于兴旺的。原规划设想,以本港为圆心,半径500公里内的别人的地盘作为腹地是不太可靠的,必须要有自己的腹地。从哪里开辟腹地?和县、含山县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两个县就同郑蒲港相连,交通地理区位好,是中上等水平的县。目前两县的对外贸易势头较好。如果省里能明确这两县的外向型经济腹地地位(定位),出台扶植、激励政策,将全省外贸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落地在这两县,并以外贸作为导向,进一步开放,推进和、含两县的三次产业融合向外贸发展,这对于确保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港地位和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建议先占市场大幅度优惠进港货源
由于市场竞争,江苏(主要是南京港)、芜湖的港口打压我们,抢走我省大量外贸货源,特别江北地区进出口货物75%走江苏港口。为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对江北(即皖中、皖北)地区出口货物给予大幅度优惠政策,即比江苏、芜湖港的优惠政策更优惠,以占领江北外贸港口市场为重,先做大郑蒲港吞吐量,随后才有发言权。吞吐量是港口兴衰的关键(不是港区有多少人口),现在的吞吐量太少了,这方面的工作要主动出击,久久为功。
第三、建议提出“港和含”是安徽省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首选佳地。
十九大后各省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热情会兴起。安徽省建立自贸区、自贸港的最佳地是“港和含”,即郑蒲港、和县、含山县(这两县转型升级为外向型经济县、外贸生产基地)。因为这里一是交通地理区位好;二是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有皖江唯一条件最好的长江深水大港;三是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地区;四是马鞍山市是全省外贸先进城市,多年来外贸总量为全省首位。马鞍山港(江南)吞吐量已达亿吨,全省唯一。
第四、建议省里明确皖江其他城市不要重复建设江北大港。
现在郑蒲港都经常缺货源,而皖江上游几个城市都想兴建或扩建长江北岸港口,开发临港经济(工业走廊或什么园区)。这会造成重复建设,在省内打港口内战,必然削弱郑蒲港效能,两败俱伤,大家都半饥半饱,处于亏损状态。同时,也不符合中央方针,长江中大小港口吞吐能力已经过剩,且江水已污染严重。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上述建议,关系到郑蒲港的兴衰以及和、含两县乃至整个马鞍山市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关系到安徽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关系到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机遇和链接,从而关系到全省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省发展战略研究会马鞍山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