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中长期发展条件研究
时间:2023-08-07 阅读:303 作者:吕连生
2、 产业融合
加快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以交通干道为轴线的放射状城镇体系和产业基地,“走廊效应”日益显现。工业方面,谋划“十三五”重大跨区域合作项目近150个,计划总投资7000多亿元。积极推进合肥都市圈内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已合作的企业巩固和深化产业配套协作,继续推进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农业方面,2015年新增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面积1.87万亩,累计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15万亩;重点推进龙头企业跨区域合作和跨市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在圈内投资力度和建立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方面,支持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加快建设,积极推进包河-舒城、包河-桐城、高新-霍邱、肥东-定远、肥西-明光等园区共建工作。旅游方面,联合举办2015年合肥都市圈(济南)推介会,开通合肥至桐城市、霍邱、寿县、舒城、定远旅游直通车,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
3、 环境同治
巢湖流域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获批,舒城县、金安区等纳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范围,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合肥与六安签订丰乐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方案,目前丰乐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与六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拿出1亿多元引入大别山优质水源;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推进秸秆联合禁烧,在两地交界处开展联合执法,分清责任主体,取得良好成效。
4、 资源共享
建立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开展干部交流锻炼等活动,先后选派9名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到滁州市和六安市对口挂职,分批接收了六安市、淮南市、定远县38名优秀干部来肥挂职锻炼;五市市委组织部、人社局联合举办2015年合肥都市圈五市人才招聘大会和网络招聘大会,加强培训资源合作。圈内各市联合组织开展了人力资源对接会5场,服务企业80多家,提供岗位6000多个,1264名劳动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公积金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已落实住房公积金缴存实行异地互认,受理都市圈内城市间异地贷款843户,金额2.23亿元。已实现都市圈内城市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伤保险可委托调查、鉴定;已建立协助认证机制和失业保险无障碍跨地区领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