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时间:2009-03-01 阅读:137 作者:孔令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安徽的角度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表明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所处地位的重大提升,带来了安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赋予了安徽履行国家使命的重大责任。我们要站在国家大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进一步找准在长三角区域的功能定位,以主角身份,主体意识,主动作为,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西翼腹地区域,与沪苏浙共同努力,协同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协同创新发展新阶段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如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化、影响区域发展要素的强化、区域空间结构的更加网络化,等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联动发展新阶段。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并要求上海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此前的2017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这是继上海之后,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以说,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和副中心城市合肥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地位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这就把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区域政府间自发合作为主升级为跨省市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2018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并审议通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在同步举行的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发布了《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版)。“3.0版”在G60科创走廊沪嘉杭的基础上,向沪苏湖宣芜合拓展,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规划布局,赋予G60科创走廊新定位,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升级新阶段。
长三角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过多年努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三省一市目前在交通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开放联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创新联动方面,还存在区域内创新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面对长三角区域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要瞄准“面向世界、立足国家战略、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目标,建立包容、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实现城市之间经济边界、地理边界、行政边界与社会文化边界的耦合,协调核心城市上海与南京、杭州、合肥等副中心城市的协同合作关系,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链接与聚合,协同打造“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以主体意识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赋予安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拥有良好改革传统、创新基因、科研能力、发展条件的安徽,必将呈现更足的发展韧性,迸发更强的创造活力,在协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版”中贡献安徽智慧和安徽力量。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在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合肥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拥有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在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将会获得更多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因此,安徽在G60科创走廊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全球城市理论最新研究表明,新技术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全球城市体系的等级关系,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化优势地位的城市将极有可能打破高等级区域中心城市的封锁,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特色的区域中心,或者专业化的全球城市。同时,高铁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在现实地改变中国传统的城镇空间等级体系,这都为安徽的合肥、宣城、芜湖等处于G60科创走廊上的城市通过改变在技术链条上的位置,获得技术优势和专业化优势,成为更加具有汇聚创新资源和更加专业化的中心城市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新时代,安徽要把握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趋势,超前研究科技革命、互联网、交通方式变化以及腹地城市的崛起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调整心态和姿态,面向全球吸引和整合创新资源,改善和提高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地位,推进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创新能级、产业能级、经济能级和区域能级的大幅跃迁,充分彰显新定位、新姿态和新担当。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
2019年0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