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安徽路径
时间:2023-04-28 阅读:282 作者:林斐
提要:在对外开放上内陆是后发地区,经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三步走”阶段后,进入新时代已步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行列,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对外开放建设的背景,安徽与其他内陆省份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点,探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路径。
关键词: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路径
内陆省份不沿海不沿边的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对外开放是后发地区。在我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内陆省份纷纷把扩大开放作为突破口,安徽与内陆省份一起,开始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新时代目标任务,大力提升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什么是内陆开放的高地?为什么内陆各省纷纷加入开放的行列?如何在新形势与新要求下内陆各省的对外开放发展路径?回答上述问题,对于安徽及内陆省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新路径,是全新课题。
一、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建设背景
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经历了不同阶段,有三个重要转变:
第一,开放空间格局的转变。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由东向西层层推进。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对外开放主要在沿海地区,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1988年进一步扩大珠三角、闽南和长三角、胶东与辽东半岛开放区域,1992年浦东国家级新区,沿海成为我国实施开放战略的前沿地带。九十年代中后期,内陆实现对开放,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些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内陆地区逐步开放,1998年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芜湖与合肥分别进入,2000年是个对外开放空间格局上的转折点。
第二,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以沿海为前沿,内陆也腹地的思路,在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贸,参与经济贸易全球化,这种战略开始调整,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2005年中部崛起战略,内陆地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分享对外开放红利。为更好地融入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战略,内陆城市或地区开放的地位提升,2007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1年成渝经济区、2012年中原经济区,弥补了在国家区域开放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内陆地位缺失。促进内陆与沿海开放的互动发展,这个阶段内地网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进。在经历二十多年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党的十八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全方位开放的新要求,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提升开放质量,明确了我国沿海、沿边、沿江、沿线的全域覆盖,构建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推出,构筑我国沿海与内陆地区开放互动的新格局,多个内陆城市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内外陆海互联互通、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新定位,发挥出重要的支撑作用,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①,内陆地区从腹地走向前沿,这个阶段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最快。
第三,对外开放内外形势的改变。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开启了战略窗口期,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决定的。应对全球经济的新变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国际贸易规则、秩序、投资环境都会有很大的更变,外需萎缩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经济下行与出口贸易压力增大,沿海地区出口承受考验,激发内陆地区的内需,中国启动内需,打造“强大国内市场”,适应扩大内需的趋势,内陆加大走出去步伐,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竞争更趋激烈,区域经济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安徽对外开放与内陆对外开放格局推进是分不开的。从西部大开放二十年,中部崛起十年,2014年安徽加入长三角五年,五年的进出口的提升超过前面的前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总和。由此可见,安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进入新时代迎来重大机遇,同时也要应对更大的挑战。
二、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推进优劣势比较
新时代内陆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进展迅速,制定了对外开放的目标和举措,突出重点,进一步细化深化,安徽与内陆其他省份一起,推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主要有几个重点,各省比较优势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对外开放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存在相对劣势:
1.区位优势的突显
内陆地区凭借各自区位优势,内陆省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运输能力大提速,在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战略地位大为提升,具有综合交通枢纽的良好条件。如中部郑州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的“双十字”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经济中心,“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性综合枢纽;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枢纽、正在培育国际航空枢纽。安徽是承东启西,南北通达居中区位优势,发挥出连接东中部的“门户”作用。安徽在提升以合肥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合肥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全国“八横八纵”的“米字型”高铁枢纽城市。合肥、西安、郑州、成都等,没有海运,水运也不发达,依靠铁路、公路和机场,作为“陆港型城市“②定位发展,区别于沿海开放城市。在全国内河航运、高速铁路和公路么及航空运输上地位与优势得到提升,一些地方形成以大型综合枢纽为中心的都市圈,提升对外开放的区域比较优势,打下对外开放的基础。
2.开放城市地位提升
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建设围绕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多为省会和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如郑州、重庆、武汉、成都、西安、合肥等,这些中心城市定位目标、城市能级、开放度得以大大提高。如重庆、成都、西安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合肥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西安、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承担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合肥从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能级较之前也是大为提升。人才、技术与研究的创新与高端要素集聚高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内陆开放地位的提升,表现出内陆开放城市的定位提升,功能增强,一般都采取强省会策略,突出了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对外开放的经济总额占全省大部分,势必又加深了区域发展的分化。
3.开放通道建设加快
内陆地区不靠海不沿边,限制了内陆通道与口岸体系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短板”。但是近年来高速铁路与公路与航空运输大力发展,内陆对外开放的通道进入大建设时期。内陆的中欧班列,处在领先的成都与重庆,自2011年开通,迄今超过2000列。郑州从2013年到2019年7月2318班。西安2018年达1235列。合肥从2014年6月到2019年9月突破300列,对一带一路的进出口运输量增长显著。通过国际陆海集装箱运输,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与客货量比铁路运输更大,对外物流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但是内陆地区对外的交通运输能力差别还是很大的,安徽通过长三角进出口占到全省一半以上。
4.口岸功能的增强
口岸是对外往来的门户,内陆地区扩大开放依赖口岸建设,从而解决转运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有利于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近年来内陆口岸增长较快,成为汽车、水果、粮食、肉类等重点商品国际集散中心。河南拥有肉类、汽车、澳大利亚供宰活牛等进口指定口岸,在内陆省份里指定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口岸功能更丰富。郑州成为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城市,除“铁路一类口岸”外,还有肉类、汽车整车、粮食指定进口口岸。江西赣州木材指定口岸、成都肉类指定口岸、重庆汽车整车指定口岸。安徽对外开放口岸增加至10个,其中7个一类口岸,在中部地区居前。但是全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口岸,沿海地区占了大半,其次是沿边地区,再次是内陆部分口岸功能重叠,同质化竞争,种类不齐全,口岸基础设施配套销滞后,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
5.对外开放平台构筑
开发区是开放的主阵地。高新区、经开区和国家级新区、综合保税区、试验区、示范区,是内陆对外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全国国家级新区一共才19个,内陆国家新区已有重庆两江新区、湖南湘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甘肃兰州新区、江西赣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等,这些国家级新区有着不同的战略定位,成为新一轮开放的地标。国家新区已实现对全国主要的各大地区的覆盖,除极个别省份,在此轮国家新区布局,安徽正在等待之列,期待不久,可以补上这个缺项。据不完全统计,中部地区开发区625家,2018年安徽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包括特别政策区)13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2家,中部地区居首。湖北国家级高新区数量12个,全国第三,中部第一。比开发区政策更优惠的出口加工区,2000年4月15个试点城市中武汉与成都首批进入,合肥出口加工区2010年设立,后来居上,2018年全国出口加工区居前三,中西部第二。在出口加工区基础上以免税仓储和转口贸易为主的保税区,以及上多功能为一体的自贸易区,开放层次与开放程度更高的自贸区,总体上,这两类的数量东部地区远多于中西部地区,当然这与地方经济外向型发展水平相关的。内陆地区的平台功能相近相似,导致同质化竞争,各类平台丰富多样,有利于内实现对外开放的差异化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包服务贸易新形态。
6.开放政策红利分享
内陆地区从产业转移到各类开发区,到开放大通道、口岸、平台建设,都分享了全域开放带来的政策红利。内陆获批自贸区、跨境电商、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或试点城市,远超以往任何时期,创出新高,改变了政策红利向沿海倾斜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安徽获得的政策较为集中,从2009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建设,2016年安徽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当然每一轮新的政策都不是区域共同分享。比如自贸区设立,从2013年上海设立自贸区,到2019年全国18个自贸区,其中内陆省市4个,2017年重庆、湖北、河南、陕西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获批的6个自贸区沿边地区开放。安徽对标长三角开放前沿地区,迄今自资区的布局空缺,分享政策与政策叠加效应未充分显现,地方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势没能充分发挥。
7.开放合作环境优化
走在前面的重庆,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和营商环境优化行动计划,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压缩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试点外商投资“单一窗口“,建立“一口受理、分工协同“的在线办事平台;企业申报录入项从184项缩减为84项,对53个国家施行“72小时过境免签”。合肥加快与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通关通检一体化,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企业和群众办事“不见面“审批等。武汉出台“开放10条“、“招商10条“等26条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但内陆开放协管体制还有待理JK,行政审批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政务服务的网络化、自主化水平有限,出口退税时间较长,开放体制与机制改革的空间还很大。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安徽围绕着产业、通道、平台与机制提出“四高”目标,即发展高端化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构建高质量的双向开放格局、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形成高效率的开放体制机制。重庆提出,以通道、平台、口岸、市场、环境为抓手的“五大行动”③。内陆开放有着共同之处,在拓展开放通道,提升区位优势,加快平台的建设,分享政策红利与改善与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虽然与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开放层次、开放体量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正因如此,显示出内陆开放发展潜力巨大。
三、探索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安徽路径
内陆地区紧紧抓住,牢牢把握新时代开放发展的机遇,既需要具备开放的基础条件,也需要平台载体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有要素与体制机制做保障。安徽加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属于内陆地区,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对标长三角开放前沿地区,要抓住重点,探索走出具有地方特色开放的新路径。
1、拓展对外开放通道
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尤其抢抓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谋划我省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格局中重要战略支点,随着战略纵深,争取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中城市,对安徽对外开放发展的政策支持,获得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拓展口岸功能。提升口岸能级。下一步,重庆会积极建设智慧口岸,推广应用“先期机检““智能识别““集中审像”等,同时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口岸运行风险分析、企业信用评估、宏观决策等业务环节的应用,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推进口岸物流链智能化和动态空间展现,提升通关服务能力,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功能,探索国际通关“三互“合作机制
2、分享沿海地区开放新动力
安徽加入长三角,东中一体化发展,引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发展经验和创新模式,长三角沪苏浙处在对外开放前沿以及对外开放的高地,安徽加强与长三角发展观、体制机制对标、产业对接、市场融合。各区域的开放平台布局和功能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随着口岸、出口加工区的不断增加,发展物流经济、枢纽经济,不断完善内地的物资进出口口岸的配套服务监管体系,贸易便利化。加强平台协同发展,打造各类开放平台,形成布局合理的平台体体系,构建铁公水空四式联动的多式联运体系,不仅加入对外开放的国际贸易陆海空新通道,而增强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能力。加快铁路、公路、重要港口、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的铁路、高等级公路进港、进站、进园区,健全多式联运中心运行机制,整合监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
3、以开放促发展释放新平台
处在共同的起点上,建设富有特色与竞争力的开放高地的空间很大。使资源要素更有效集中,加强了要素的集聚比较优势,推动城市经济形态、空间结构的不断改善,内陆地区发展层次结构各有差别,安徽处在内要找准结合点,推进政策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争取内陆地区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建设。促进国家级经开区的升级,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申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还要积极申报自贸区,争取更多的地方改革的自主权。促进开放平台协同发展,包括突出开放平台功能定位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项目协同发展、引导平台差异化建设,推动开放平台创新政策和成果共享共用等。支持建设国家级新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使国家级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大力推进区内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深度嵌入向全球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成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4、 主动适应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陆海开放的大通道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装备制造合作和海外并购,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合作,品牌的创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强化开发分工协作。发挥建材、化工、家电、汽车等相对优势,拓展面向中西亚、中巴、东南亚经济走廊的国家和地区产能投资输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产能投资输出渠道,出口高科技产品,以产业联盟企业为主力“抱团出海”,提升嵌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安徽智造“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贸易多元化试点,丰富“保税+”新型贸易业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推动汽车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点发展物流经济、枢纽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优化对外开放服务环境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先行先试,开展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应增强开放包容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技术,信息的普惠,要素流动的便利,信息的共享,降低准入,放宽领域,内陆与沿海同步推进开放的创新力度,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区域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共同营造诚信、有序、包容的区域开放大环境。对标先地区的对外开放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理清权力清单,提高政府报务水平与质量,从规则对接角度探索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机制的改革,在制度建设方面,简政放权,在制度层面通过联动发展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特殊经济区域。推动高端服务业开放措施落地,在金融与人才企业生态规划和战略设计等方面提供和创造条件。创新开放式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活力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市场、资源、技术的掌控和转化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对外开放的市场主体作用,给予持续推进企业对外投资与走出去的同等优惠待遇,从而激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①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②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
③2019年10月22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
(作者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区域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