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活动 > 2020年第1期

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70年历程与展望

时间:2023-04-26 阅读:423 作者:

       摘要:安徽省中医药历史文化悠久,有“北华陀南新安”之称,影响极其深远。纵观安徽中药产业70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中药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流通业发展迅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等。在安徽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工业发展质量不优、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中药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创新驱动中药工业发展、坚持节约集约绿色发展、拓展中药流通渠道加快“皖药“国际化进程、发展中药健康产业新业态等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药产业;安徽省;70年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被检验正确的完整医学体系,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药与西药相比,取自自然,更符合“药食同源“的理念,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中医药与世界其他传统医药相比,如阿拉伯医学、阿育吠陀医学等,历史最为悠久,传承度最高。
       自建国至今,中药产业历经70年发展,大致呈现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产业规范发展(建国初期至1977年),从国家级中医药研究机构及中药管理委员会成立,到中成药加工厂等相继建成,中药产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第二阶段为产业格局形成阶段(1978年至1990年),从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建立到恢复中药材公司建制,中药产业走向规模化、工业化。第三阶段为产业现代化阶段(1991年至2001年),随着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中药农业重点项目实施、中成药工业技术改造推进,国家政策引导,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标准化。第四阶段为战略性产业阶段(2002年至今),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系列文件出台,科研投入增加、创新平台搭建,创新驱动中药产业发展,中药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二、安徽省中药产业历程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是长江淮河两大气候带的过渡地区,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居华东地区首位,全国第六位。中医药历史文化悠久,有“北华陀南新安”之称,影响极其深远。总结安徽中药产业70年发展历程和经验,找出制约因素,有助于谋划未来中药产业发展。
中药产业链比较长,涉及到的环节也非常复杂,主要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流通业等环节构成。安徽省中药产业近70年发展历程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中药农业稳步发展
       安徽省中药农业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历程:早期主要依赖野生药材资源兼有小规模分散种植;农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再到集体合作社及国有药材公司的少量集中种植,药材统购统销。实施市场经济后,放开药材购销权,中药材供应由市场调节,种植规模化逐步形成。随着本世纪初GAP标准的颁布,中药材种植走上规模化、规范化道路;一批品种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有机产品认证。2017年安徽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倾力打造道地皖药品牌,促进中药材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安徽省业已形成皖北家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生产区域、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等三大中药材生产区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安徽省先后开展了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逐步摸清了中药资源现状,开展了野生资源保护和野生驯化,建设了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中药材种植面积是30年前的7.5倍(图1),中药材产值从1993年的2.517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3.3691亿元(图2)。

     (二)中药工发展势头良好

      中药工业主要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和中药相关产品生产。历史上涌现了如芜湖张恒春、安庆余良卿、宿州孟仁寿和黄山同德仁制药厂等老字号,剂型较全,曾经有一些名优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从早期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逐渐形成了现代化中药饮片工业;中药剂型从丸、散、膏、汤等发展到针、片、水、粉等,中药制作从手工生产到工厂生产,形成了中成药制造产业,目前全省有近百家企业从事中成药生产。2017年安徽省中成药产量达到45879吨(图3)。通过逐步实施GMP制度,全面推行中药工业现代化。安徽省中药工业无论是饮片制造还是中成药生产,皖北均占据优势。皖北又以亳州市为主导,亳州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涌现出200多家各具特色的优势饮片企业和中药材相关产品生产企业,2017年亳州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342.1亿元。



       (三)中药流通业发展迅猛

       安徽省中药流通业,从早期的统购统销到市场流通,从分散流通逐步形成专业、集中、大型的中药流通基地,从传统流通方式发展到现代物流和互联网交易平台,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中药材专业物流企业、专业网站和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皖北亳州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流通基地,年交易额近300亿元,被誉为“中华第一药都”“世界中医药之都”。图4中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限额以上中药批发零售销售总额呈稳步向上趋势,2017年的销售总额是1999年的26倍左右,中药流通业发展迅速。


    

      (四)中药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从中药农业领域看,先后开展了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摸清了家底。开展野生濒危药材资源的种质资源保护、驯化和人工栽培,一批野生珍稀濒危药材实现了人工种植,如霍山石斛的组培育苗与仿野生种植实现突破,天麻和灵芝等人询培技术H渐成熟。亳芍、凤丹、菊花、茯苓、宣木瓜、桔梗、黄精、前胡等道地皖药实现规模化种植。断血流进入《中国药典》。从中药工业领域看,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持续推进,开展了中药饮片关键性技术研究,中药延伸产品研发科技支撑不断强化,设立了一批中药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了“温胃舒”“养胃舒”“疏风解毒胶囊”“华蟾素注射液”“断血流片”“葛酮通络胶囊”等中成药品种。从中药流通业领域看,构建了中药现代流通体系,开展中药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中药质量可追溯体系。
      安徽省现有从事中药产品和技术研发单位100余家,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安徽中医药科学院、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


三、安徽省中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
       随着野生资源不断消耗,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中药材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主要发现野生中药资源滥采严重、野生植物环境严重破坏、资源保护意识差等问题⑴o从野生中药资源保护非常重要的野生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数据来看,安徽省全国占比分别为4.2%和2%(见表1),中药资源监测网络尚不完善。安徽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但不是中医药强省,2015年在全国仅处于第16位。中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还不高,对现有资源保护性开发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


      (二)中药工业发展质量不优
       安徽省中药工业总量不大,按照医药制造业口径统计,201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尚未突破千亿,按照宽口径(含中药相关产品生产)统计初步估算不超过1500亿元。从产业结构看,主要以初加工为主,中药饮片工业产值占七成,中成药工业占比较低。从产品结构看,地标升“国标”后,新增中成药品种变得越发困难,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从企业数量看,安徽省每亿人中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三,数量占比有优势⑹,但是安徽省中成药产业发展集聚减速⑺,数量优势与产业发展并不呈现正向关系。基于2017年中成药产品产量来看,安徽省占全国比例只有1.2%。可见安徽省中药工业领域中,数量优势不能带来产业的真正发展,其原因在于科研创新不足,新产品不多。
      (三)中药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
       与全国比较,安徽省中药流通业优势主要来源于中药批发领域,占全国比值分别为11.3%;但是中医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全国占比只有2.9%和3.8%。安徽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买全国卖全国”,辐射带动力强;但交易仍以传统的线上交易为主,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价格指数,缺少期货市场。现代化标准化中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中药可追溯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中药科研能力不强
       总体而言,安徽中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创新成果不明显。中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待深入,新产品不多;中药企业间以竞争关系为主导,竞争性企业间、上下游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创新活动较少,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研发服务产业、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四、安徽中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实现永续利用
       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中药材野生资源分级保护等。通过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资源监测与预警,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利用“3S技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加强动态监测,实现中药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建立科研机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合作机制,依托主产区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大宗和道地中药材的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二)增加科研投入,创新驱动中药工业发展
       实施中药饮片创新提升工程,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大力开发新型产品,引导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集聚发展。完善中成药产品体系,实施中成药壮大工程。依赖纵向协同、横向协同、产学研协同、协同创新服务及政策支持体系的创新,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间的技术平台,支持建设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中药研发、孵化和转化能力,建设一批中药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中药工业技术创新⑴。
      (三)坚持节约集约,实现中药产业绿色发展
       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倾力打造“十大皖药”,培育和发展绿色道地品牌。中药材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重金属及农药超标、初加工方法简陋等问题"°」。要建设大宗和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和集聚区,优化中药材生产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型绿色生产。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确保中药材初加工的可追溯性,打造绿色皖药。针对中药材初加工中存在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问题围绕废弃物及副产物重新利用,实现中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中药流通渠道拓展,加快“皖药“国际化发展
       中药商业企业应拓宽经营渠道,创新经营模式,与国际现代物流体系接轨。支持亳州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支持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做大做强,发挥集聚和品牌效应,提高我省中药物流水平。支持中药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完善安徽大宗中药材、饮片加工、饮片炮制、提取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积极搭建中药信息交流平台,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弘扬中医药文化,开拓国际市场。
      (五)拓展中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提升中药产业社会贡献度

       依托中药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发中药健康产品和服务。发展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旅游产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中药产业发展成果,提高中药产业社会贡献度。丰富和创新中药产品体系,鼓励企业大力开发新型产品,积极开发中药保健品,扶持药食两用产业,大力发展药膳产业。开发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利用中药材主产区和生态旅游区资源优势及新安医学特色,打造若干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

-------------------------------------------------------------------------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SK2018A0216);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133)
作者简介:丰志培(1978-),男,安徽霍山人,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产业经济。
李爱玉(1981-),女,安徽宁国人,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