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安徽省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业情况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3-04-23 阅读:339 作者:陈卫东,汪建华,蒋军
摘要:安徽是个农业大省。近年来围绕农业如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积极、有成效的探索。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部门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传统稻区大力推广稻虾综合养殖技术,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典型示范的发展格局,使之成为新时代加快渔业绿色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产业融合、生态复合、效益综合,传统农区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业大省、产业创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长期以好民沿袭“一麦一稻“、“一油一稻“、“一年双季稻”鄢专统种植心种植单一产量低,技术老化质量低,产品价格上不去,产出效益低。传统农区、传统粮区、传统种植模式下,农业如何转型发展,走上生态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安徽的探索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星星点点发展较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新战略、新目标。省农业部门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技术指导新实践,积极探索农业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2015年省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从实际出发,在传统稻区重启稻虾综合养殖技术推广,四年多来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典型示范的发展格局,并已成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全省稻虾综合种养已发展到300多万亩,正在形成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大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带,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成长,拓宽了产业创新和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了种养业与农旅新产业协同发展,引领传统农业迈入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一、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创新
1、规划引领,快速发展
为引导稻虾综合种养科学发展,省农业主管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组织编制了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三区”为布局,即重点在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个水稻重点产区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以“四化”为导向,即稻田规模化、田块园林化、工程标准化和生产管理智能化,推动农业内部生物平衡,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以“百千万工程“为目标,即“十三五”期间,每年发展面积100万亩以上,每亩优质稻产量不低于1000斤,亩综合效益争取达到10000元。各市县依据省里的规划,依托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扎实推进稻虾综合种养。滁州市是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水产大市。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稻虾种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两线为主、星罗开花”(滁河、淮河沿线,湖泊周边)的布局,在全椒、定远、明光等县市,聚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稻虾种养基地。今年,全市“稻虾共作”面积已发展到65.5万亩,比2018年增加27万亩;小龙虾产量5.2万吨,产值17亿元。建成百亩示范点1320个、千亩示范片47个、万亩示范区5个,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2个、省级稻虾综合示范区3个,全椒县二郎口镇曹埠村获得国家级稻渔种养“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霍邱县地处沿淮也是一个贫困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政策扶持、科技推动、示范带动,促进稻虾种养较快发展,三年多时间稻虾共生面积已达到51万多亩,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新产业。
2、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推广是不断提升稻虾种养水平的根本之策。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创新新时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方法,一改过去依靠安排项目搞推广,带着资金搞推广,依靠行政手段搞推广,会前会后大而化之搞推广的旧思路、旧方式,大胆创新,组织技术人员把技术送到农户、送到田埋、送到生产的现场,农技人员带着自己的一张嘴,依靠自己的两条腿,在一线推技术、在一线抓典型,在一线做示范,面对市场、面对主体、面对生产需求,带着农民干,示范给农民看,把自己融进农民群体中,行走在稻虾共作的田坡上,成为农民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贴心人、引路人。他们就是靠这种新时代农技人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沿淮地区与沿江地区种养条件差异大,为了解决虾苗不足,放苗晚,成虾小,效益低的难题,省市县三级技术人员联动,联合攻关,在总结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户繁户用、早出苗、出大虾“的“三流模式“和“养繁分离之巢湖20:80稻虾种养模式“,逐步推广后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创新方法把送技术放在第一位,结合各类科技下乡、万名专家进千村等活动,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多种方式的技术服务,今年以来,全省举办“稻虾共作“专题培训班,现场技术培训会1200多场次,培训23400多人。为提升技术支撑力,他们还加强产学研合作,分别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水产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协作关系,开展技术试验、攻关、技术集成与创新,先后获得了《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集成与优化》等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及省级科研成果,编制和修订了多项省级、市级稻田小龙虾养殖标准。上海海洋大学在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合作社养殖基地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安徽农业大学在定远建立了博士工作站。
3、协调服务,稳步发展
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市场行为,不是行政行为可以代替的。行政推动,技术服务是必须的,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用市场的理念抓产业发展,省市县各级以协调促服务,以信息化服务市场化,集中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协调好种苗销售。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在重点区域布局,优先建设了一批种苗生产供应基地,培育了一批大小不同等级的种苗供应户,事前根据各地发展需求,分期分批组织产销对接,按时间节点提供优质种苗,使种苗市场无缝对接,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业务部门在9市、20个县、27个企业等重点产区和非重点产区以及散户发展区科学选点,科学布点,科学采集各类信息,认真分析整理后,运用网络,多形式定期发布种苗、技术、产品供求、价格等综合性市场信息,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种养户拓宽市场和效益的空间。三是积极推动加工业发展,使加工业成为稻虾综合养殖的蓄水池。技术部门立足技术、行情开展服务,同时积极了解周边省市加地发展情况,及时发布收购价格,引导种养户打好时间差,算好收益帐。今年以来种养户依据信息主动调节市场空间,科学安排生产,集中上市时加工厂大量收储,一些种养企业调整模式,延缓上市,避开了往年前期供不应求,5—月份上市量集中,价格走低,市场出现短时期滞销的情况,保持了小龙虾市场基本平稳,稳定了稻虾综合养殖的产出效益和新老种养户的收入水平。
4、政策扶持,融发展
发展稻虾综合养殖离不开政策支持。省里预算专项资金,立项支持有条件的大县,在全省建设10个虾苗生产基地,从种苗上保瞇民积极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需求。合肥、滁州、颍上、长丰、明光等10多个市县专门制定政策,对养殖大户给与种苗、面积等多方补贴。滁州市农业和财政部门联合制定《滁州市“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新增“稻虾共作“连片基地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补贴,引导、鼓励、支持宜养稻田向养殖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加快稻虾种养规模化发展,全市已培育发展稻虾缢种养合作社115个,誕农场759个,大户1365户。各级把发展稻虾种养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紧紧抓在手上,列出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使稻虾特色种养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新亮点。据统计,全省通过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3.1万户。霍邱县三流乡确权土地面积10.56万亩,稻虾综合种养达到7.3万亩,10个村全部有连片稻虾种养区,7个村连片种养面积均在千亩以上。2018年三流乡申报产业扶贫奖补1400多户,获得600余万元的财政补贴。全乡有]万多人从事稻虾种养,户均稻虾种养收入2-3万元。该乡农村商业银行统计,2018年农民存款达2.56亿元,比五年前8000万元增长1.76亿元。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农民薛平文2018年开始稻虾种养,当年收回投资,盈亏持平,今年上半年出售小龙虾收入1.8万元,秋季水稻收入可实现1万元,扣除肥料、种子等成本后,预计2019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同时薛平文还在就近的种养企业打工,每月工资收入2000多元。
二、用新探索促进新发展,走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安徽省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业是对传统农业的新挑战,既是产业创新,又是产业扶贫的新亮点。通过调研不仅了解了情况,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认识。
1、种养结合,是对枇传统种林式的创新与发展
种植业、养殖业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把种养业结合起来不是新的技术,也不是新的实践,比如人们早已开始的林下种养结合、立体种养结合、水稻生产中的稻渔、稻虾、稻鰭、稻龟、稻鳖以及稻渔泥瞅等综合种养业,实践中都有了成熟的经验。安徽省的实践在于,在认真总结传统种养模式发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一是立足于时代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树立新理念,打破旧模式。二是围绕在水稻集中产区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新目标,敢于创新路,用绿色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探索农业生态系统中,种养一体、共生共存生态链的优化和完善这个新课题,完善生态链,拉长产业链。四是紧密结合市场导向和产业扶贫的新需求,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为产业精准扶贫增添新动力。正是基于新要求、新目标、新课题和新需求,安徽省在重点水稻产区,选择了稻虾一体、综合种养的技术,集中推广,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培育新产业,探索传统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00万亩,2025年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0万亩,使传统稻区逐步形成稻虾综合种养、农业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2、产业融合,是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新拓展
稻虾综合种养业发展,不仅培育了新产业,也为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做出了新示范。为了引导发展,省里的规划曾提出“311325”工程,即有计划的在水稻产区抓好3个市、每个市计划发展100万亩;抓好10个大县,每个县发展30万亩;抓好20个大片,每片面积5000亩以上;户、社、村、企和旅五位一体共同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滁州、六安等市全力推进,面积已发展到60万亩以上,合肥市已接近50万亩:霍邱、全椒、颍上、定远、长丰、寿县等县面积已基本接近20万亩,其中霍邱县已到达50万亩,巢湖、宣州、极阳、桐城等市县已到达10万亩,全省5000—10000亩的片区已发展到100多个,10亩、100亩、300亩、500亩的规模种养大户已发展到一万多个,为稻虾综合种养服务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0多家,通过规模化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业,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村60多个,成规模各类龙虾加工企业15家,年出口加工产品万吨,更为可喜的是,随着稻虾综合种养业的发展,一批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依托的种苗、成虾批发销售市场、餐饮业以及景观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业人员已到达100多万人、服务、餐饮等企业3000多家。其中滁州市从事小龙虾产业人数达到10万多人,饲料、鱼药和网具销售门店327家,小龙虾餐饮店1200多家,小龙虾加工、流通、服务业产值近18亿元。合肥市打造龙虾经济,多年来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龙虾节,以节庆文化促进龙虾经济发展,先后建设龙虾一条街、大排档街区800多处,经营餐饮企业达到160多家,年加工销售小龙虾8500多吨,综合产值达到50多亿元,真正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小龙虾,大产业。从一产起步,把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下一步,_产将瞄准“虾进万家”,由现在的“酒店消费”、“排档消费”向大众消费、千家万户的百姓消费转变,大力推动稻虾综合种养的高质量发展和常态化发展。二产将瞄准“稻虾走世界“,由现在的星
星点点小加工、粗加工向规模化、现代化工厂,精深加工、厨房化成品加工转变,进一步扩大稻虾加工产品的出口,使之成为外向型农业的新亮点。三产将瞄准“稻虾乐万家”,由现在的稻虾共作,田园一体化向田园景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养生化,吃住行一体化转变,把稻虾共生区打造成农旅结合、虾游世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城里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轻松度假的后花园。功能拓展是稻虾共作成为现代农业新亮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3、生态复合,是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诠释
稻虾共生,种养结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农业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绿色农田、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的一体化发展。安徽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业的实践表明:首先,在稻虾综合养殖区域,优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一般农田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农田质量,配套进行田水路林为内容的园林化建设,改善综合种养的生态小环境。以此为基础,对稻虾综合种养的田块,按要求实施生态修复、生态平衡的工程,形成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基本条件。其次,生态优先,稻虾产业绿色发展,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而且率先实现了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减少,据有关部门测算,稻渔综合种养单位面积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0%和40%以上,秸秆基本还田,有效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同时,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还能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田间试验表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7.2%、7.4%、3.9%和3.2%,土壤容重降低2.2%以上。不少种养户总结说,推广稻虾综合养殖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恢复了泥土的芳香,优化了生态环境,使过去稻田中多年不见的野生黄鳍、泥瞅大量增加。调研中了解,一般养虾2年以上的稻田,每亩可收黄鳍3-5斤,泥鍬8-10斤。泥土的芳香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第三,绿色生产打造了绿色品牌。全省注册了30多个小龙虾商标、稻渔大米商标200多个,涌现出“合肥龙虾”“霍邱龙虾”“全椒龙虾”“南漪湖龙虾”等区域性品牌。其中,“合肥龙虾”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全椒龙虾”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合肥龙虾节”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霍邱县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多家稻虾种养基地“虾田米”和“稻田虾”等稻虾种养产品还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和省里对稻虾种养基地小龙虾质量安全例行抽样检测结果全部合格。这些品牌产品投入市场后行情好,价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全椒县“百子银花”生态大米品牌,获得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后,种田效益大大提高,稻虾米市场价格比普通大米翻了两倍。有了品牌,银花家庭农场带动百子村从事稻虾综合种养的农户达到60多户,种养面积5000余亩,年产水稻900吨,小龙虾250吨,产值700万元。绿色发展是稻虾一体化种养的底色。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打破瓶颈制约,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第一,要在田间工程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田间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确保按区域布局,优化配套方案,优化田间工程,使所有稻虾种养田块优先建成高标准生态农田,达到总量面积不减,种粮面积达标,土壤生态平衡。第二,要在做好稻虾田投入品的减法上下功夫。凡是稻虾种养农田,首先是“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示范田,优化水土肥的生态环境,把绿色发展的举措落实到生产实践中。第三,在良种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组织相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选择适用的水稻、小龙虾品种,建立生产基地,立足良种良法一起推广,推动稻虾综合种养业高质量发展,使农业、农民、农村走上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4、效益综合,是对现代枇高效发展的新体现
调研中很多农民总结说,稻虾综合种养的核心是,“一水两用“和“一田双收“O其实就是指产业创新,带来了优质粮食、优质小龙虾的生产,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和农民增收的“双优双赢“。特点有其三;一是稻虾综合种养,实现了稻虾双丰收。调研中了解到,怀宁县七彩水稻种植合作社连续2年实现“减污染、粮稳产、田增效”目标。水稻平均单产分别达1050斤和1210斤,亩收成虾400—500斤。一般情况下亩产优质水稻1000斤以上,一茬龙虾150—200斤。二是稻虾综合种养,实现了种养综合效益的新提升。一些种养户纷纷算账,_亩稻可收生态稻虾米500—600斤,稻虾米价格大大高于普通米的市场价格,三茬龙虾可收商品虾500斤左右,粗略估计亩产值可达到]万元左右。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享稻虾综合种养业新效益。据不完全统计,依靠稻虾综合种养,全省年收入100万元、10万元的富裕户,分别达到200多户和]万多户。大批贫困户靠新产业一年脱贫,两年致富。近三年来全省有3万多贫困户,1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稻虾种养,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六安市是革命老区,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带动全市近万户贫困农户脱贫,其中4500多户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稻田养虾实现脱贫,5400多贫困户通过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带动脱贫,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经营难,种稻种麦不赚钱,这已是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难点。稻虾综合种养的现实意义在于,新技术改造了传统农业,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种养方式,产业创新使传统稻区走上了农业高效益、农民增收入的新路。稻虾综合种养的实践价值在于,它以新模式、新技术、新探索,瞄准了粮食优质安全、稻虾互促互补、规避市场风险、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专家概括说,作为产业创新,稻虾综合种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始发展阶段。虾因稻而生,稻虾共生,绿色发展,虾的价格高于预期,效益上是以虾补稻;大力发展阶段。绿色发展使稻米质量不断提升,市场认可和价格也不断提高,同时,随着面积扩大,虾的总量增加,市场价格就会慢慢下降,这一阶段稻虾效益处于持平;第三,不断发展阶段。由于受季节性消费市场的影响,持续发展使虾的市场价格处于一个波动状态,但稻虾米已逐步形成品牌、批量、市场不断扩大,价格不断提高,以稻补虾有了实力,这样稻虾综合种养,互促互补,可持续发展,有效避开了产业发展“多多少少大起大落”的怪圈。因此,稻虾综合种养作为成长性绿色发展的新产业,市场大,前景好,要把握绿色、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紧扣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效益综合的关键点,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稻田建设的工程性措施,拓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渔业绿色发展的空间,着力促进稻虾综合种养新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形成粮食安全、产业兴旺、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的新农业、新经济。
(作者:陈卫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汪建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规划处原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