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皖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培育更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时间:2023-04-23 阅读:369 作者: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 2018 年 5 月 28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 士大会上讲话,引用了《墨经》的一句话:“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 的原因,用来突出科技创新对于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是更高质量发展动 力源。安徽和长三角走智能化道路推进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应该是科技创 新。因此,安徽应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在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培育高质量发展动力 源,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中作出安徽的责任担当。
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基础在于有科技创新策源地。面对美国等少数西方发 达国家对我国高科技的打压,中国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在科技创新方 面必须加快由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在关系到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的科技创新努力走在世 界前沿,就要有一批科技创新策源地。我国承担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的规模化载体主要是综合 性国家科学中心。因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科技领域参与国 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可以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快速 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的动
力源。
截至 2020 年,我国已建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四大综合性
国家科学中心。其中,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 2017 年 1 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 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的建设方案而成立的,是继上海张江之后我国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有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 合作的重要力量。
2017 年 9 月 7 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 施方案(2017-2020 年)》,总体要求是,坚持尖端引领、多方推动、协同创新、体制突破的原 则,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创新平台 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成 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三年实施方案的建设已经完 成,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四大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 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已建成了由 6 个大科学装置、4 个国家实验室、3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一批高端转化平台和周边重大项目组成的前沿基础性、尖端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体系﹙见表 1﹚。随着创新力量的增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会统筹布局前瞻 未来、具有国际原始创新引领水平的新型平台,科技创新体系会进一步增量扩能。
表 1: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前沿基础性、尖端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体系
类型 | 创新主体 |
大科学装置 | ⑴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⑵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⑶稳 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 ⑷合肥先进光源(HALS),⑸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AEOS),⑹强磁光综 合实验装置 |
国家实验室 | ⑴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⑵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⑶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⑴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⑵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⑶大健康研 究院 |
高端转化平台 | ⑶核聚变中心,⑷能源创新中心,⑸基因中心,⑹离子医学中心﹙含合肥离子医学中心、 质子重离子公共医学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 |
⑴中科院(安徽)科技产业创新平台,⑵中科院微电子所下一代通信芯片研究院,⑶中 科院安徽中领环保技术研究院,⑷中国信通院合肥研究院,⑸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干细胞 与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⑹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产业研究院合肥分院,⑺中国科学院成 都文献情报中心合肥分中心,⑻安大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有关公开信息整理。
在合肥地区,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聚力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科 学城规划面积 491 平方公里,地域范围涉及肥东、肥西 2 县和包河、蜀山、庐阳 3 个区的部分
区域,覆盖 3 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和 4 个省级开发 区(肥东经开区、肥西经开区、包河经开区、蜀山经开区),环绕合肥市主城区,形成多组团、
圈层状、嵌入式、紧凑型、绿色化的空间布局。发展定位是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区、长江经
济带高品质美丽城区示范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共安徽 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明确 提出,聚力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积极创建国家级科学城。显然,合肥滨湖科学城既依托于合 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又内含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便于科技创新策源成果的就地 高端转化应用,又可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 家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科技创新策源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选题。这样,就会大大 缩短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现实 和未来战略价值。
我国目前的 4 个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合肥和张江两个在长三角地区,体现了长三角地区在 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布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 力量”的战略部署,安徽应携手上海“两心共创”,共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先导区。主要是从 高端合作入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两心共创”带动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探索构建科技 创新策源地与创新成果就地高端转化应用双向反馈的合肥摸式,通过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 验室,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集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推进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 核心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创新,辐射带动全省科技创新,在更高的起点上构建系统、完备、高 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的快速转化应用,既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又为安徽深度参 与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的发展培育动力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区域创新共 同体”,是以创新驱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4]。安徽不仅要积极推动深度融 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还要实施全面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这个科技创新共同体在安徽全覆 盖,多领域、多层次为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动力源。
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是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始的。2020 年 3 月 23 日,科技部印 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的通知﹙国科发区〔2020〕70 号﹚, 长三角地区积极响应,2020 年 6 月 6 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科技部门在浙江 湖州签署了《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共同筹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 中心,主动为打造支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引领性平台。在此基础上,国家科技部积 极编制《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2020 年 12 月 20 日,经中央推动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印发了这个规划,从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 态环境、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共同推进开放创新等四个方面,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 体建设发展规划作出规划﹙国科发规〔2020〕352 号﹚。接着,由国家科技部牵头编制的《长
三角 G60 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于 2020 年 12 月 26 日发布,明确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中国制
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 先行走廊”的战略定位,到 2025 年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根据上述部署,长三角区域 创新共同体建设正在逐步深入推进。
安徽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科 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安徽全覆盖,各市县也要以 G60 科创走廊建设为新示范,以与苏浙毗邻 地区率先一体化发展为新典范,主动开展与沪苏浙的创新合作,从市县层面逐步实现长三角区 域创新共同体在全省的全覆盖。
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在安徽全覆盖,必须实施全面创新驱动战略。首先,克服创新只是高 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专业、专利的片面认识,在继续加大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创新驱动力度的 基础上,进一步支持企业和大众创新,努力使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 使大众特别是青年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力量。实际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基 础理论和新兴技术的原始创新功能,创新成果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主要是依靠企业 和大众。如今,原始创新成果向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转化应用渠道很多,机制也很灵活,那些 高校、科研机构少或缺的地区,应打消无法创新的无所作为思想,积极探索创新驱动的新路径。 比如,位于皖西北的县级界首市根据产业创新需求,近年来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 上海成功地兴办了离岸研发中心,借智引智推进了本市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就是科技资源 缺乏地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路径。
其次,在继续加大对各类创新主体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创新驱动公共服务体系, 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此,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 创新为保障,着力深化科技及相关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提升科研资金投入占比, 推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应用创新集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要素、释 放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创新发展政策体系,构建政府多部门联动的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圈。还 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领导干部的担当精 神,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为“双创”“双招双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完善的创新驱动公共 服务体系、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三,在继续加大经济领域创新驱动力度的基础上,重视在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环保领 域、管理领域等所有领域的创新驱动,形成全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局面。随着安 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应突出 城市的创新发展,以推进 城市管理智能化为重点 ,地级市、 县级市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城市大脑,统筹全城大数据收集、分析和运用,统筹推进城市规划、 道路交通、城市管网、园林绿化、城市能源、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 建设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县﹙市﹚乡镇层面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社 会服务”行动计划,在政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扶贫防返、减 灾救灾诫贫等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以创新办法提供高效便捷的智
慧便民惠民服务,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扩展到全省各个市县、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广泛深入
到社会基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 要求。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要素成本上升, 传统发展动力减弱,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从国际看,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另一方面,国 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 特别是美国及其铁杆盟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对我国“卡脖子”将是全面的、长期的,也迫使 我国要有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 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 外形势而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 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国家科技部编制的“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就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 体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安徽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应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 坚战,为国家和本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
首先,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创新的能力。一方面,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 心的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四大领域开展基础性、原始 性研究,在核心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争取在并跑、领跑层面取得世界前沿的创新成果;另 一方面,还要支持高校、研究院所的科学家、学者特别是青年人开发“越轨创新”潜力,允许 和激励他们按个人专长和学术兴趣潜心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实现“从 0 到 1”的突破,争取在 领跑层面取得颠覆性的创新成果。安徽尤其是合肥市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 件,这样,举国体制下的统筹谋划和自主机制下的个人奋斗相结合,经过不懈的努力,可以不 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创新的能力,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基础性、原创性支撑。
其次,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主要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先进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瞄准工业“四基”瓶颈制约,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创新工程攻
关等计划,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历史证明实际,中国人民是聪明的,中国人脖子不 是说卡就能卡住的。比如,在数字时代,数据是战略物资,算力是国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致命的“卡脖子”点之一是数据掌握在美国手里,算力必须从美国购买,但中国航天科工 界的几位工程师 2021 年初在 3 天内仅用 30 万元完成的一个“小”项目,用一款特殊的软件, “即插即用”、无缝替换了美国的 Oracle(甲骨文)数据库,用 10 台低端 PC 服务器替换了两 台价值上千万的美国小型机,性能提升了 40%,从而破解了大名鼎鼎的“IOE”(美国小型机 和 Oracle 数据库)垄断,科研人员称之为是世界首创的“逃生舱技术。安徽省政府己制定了
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并逐年动态扩容升级,仅 2021 年就围绕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
术和共性基础技术难题,开展 500 项左右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如此坚持下去,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会不断取得新成果。
第三,深化与沪苏浙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的全面合作。主要是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 新共同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瞄定一个关键核心技术,集沪苏浙皖之优势共同攻坚,成 果共享。在近期,可在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起步,以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制
造业集群为重点,以产业联盟为依托,联合相关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关键核心技术 合作攻坚,总会获得预期成效。此外,更要加强省内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的深度合作,在
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 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构成的 “四个一”创新主 平台,上对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坚,并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全覆盖, 为更多市县、更多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供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而生动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安徽扬 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在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培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科技自立自强 的国家战略中作出安徽的责任担当,就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 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集聚人才“强磁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安徽人才队伍快速增长,到 2019 年,全省人才
总量达 901.2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 414.6 万,高层次人才 26.7 万人,产业领军人才 2058 人。但另一方面,安徽的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导致全省人才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 由表 6~2 可以看出,2019 年全省常住人口占全国的 4.54﹪,但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仅占全国的 3.95﹪,高校专任教师总量只占全国的 3.58﹪,国内三项专利授权量 也只占全国的 3.34﹪,这些指标都低于人口占全国之比,就从总体上反映出安徽存在的人才不 足问题。
表 2:反映安徽人才总量在全国地位几个数据对比表﹙2019 年﹚
指标 | 总量 | 在全国位次 | 在全国占比﹙﹪﹚ |
常住人口﹙万人﹚ | 6636 | 8 | 4.5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 124491 | 8 | 3.95 |
高校专任教师﹙万人﹚ | 62374 | 13 | 3.58 |
国内三项专利授权量﹙件﹚ | 82524 | 8 | 3.34 |
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 | 449.07 | 13 | 2.01 |
每千人口卫生人员﹙人﹚ | 2.17 | 30 | 全国 2.77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7114 | 11 | 3.75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年。
针对这个问题,安徽省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如实施江淮英才计划,制定江淮人才政策,
推进深化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等制度建设,制定 海外引才工作新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深化科技成 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还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江淮工匠” 等。这些政策大多是各省﹙市﹚区所通用的,安徽也应继续实施,不过,面对流行全国的“人 才大战”,安徽在吸引和集聚人才方面也应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营造“养人、养家、养业” 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集聚人才“强磁场”。
营造“养人、养家、养业”的创新创业生态,首先是“养人”,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志创新、 但收入水平低的青年人才,因自已虽要购房购车恋爱结婚成家,又要供养老人,开支很大,应 以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在最佳年龄阶段创新创业,使他们有能力缓解成家立业初期的经济难题; 其次是“养家”,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家庭负担的中年创新人才,帮助解决他们的住房、子女教 育和配偶就业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而能专注于技术创新:第三是“养业”,主要是针对 那些有事业抱负的高端人才,他们的价值导向是对专业顶峰的追求,而不是物质待遇,需要营 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有志同道合、配合默契的研究团队,使他们的技术创新有保障、有前途, 就会集聚更多的创新人才。政府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切结合,积极营造 “养人、 养家、养业”的环境与条件,合芜蚌在方面应走在全省前列,通过营造“养人、养家、养业” 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集聚人才“强磁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从根本上培育推进更高质量发 展的动力源,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资料及注释略﹚
主持兼执笔:程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