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皖北有效市场,支持皖北有为政府
时间:2023-01-07 阅读:453 作者:王荣森
摘要: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省提出皖北“一极四区”战略定位,关键是如何实现。基于皖北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后的区位优势,基于国家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政策导向,基于国家扶持中草药产业国策,本文认为皖北将是安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亳州市的中药材产业集群,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应将皖北作为安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完善其碳排放,循环经济和中草药产业链支持政策,加强财政、科技和人才智力支撑,促进皖北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的中草药之都。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循环经济;中医药产业; 经济增长极
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反映了国家层面对皖北发展的重视。2021年2月,省政府制订了《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这是很好的起步。2021年9月安徽省政府提出的皖北“一极四区”战略定位,关键是如何实现,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一、对皖北地区的认识
皖北各市基于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已形成了各自 的“特色产业”,如亳州的中药材、阜阳的现代医药、蚌埠的硅基新材料、淮北的陶铝新材料、淮南的大数据、宿州的云计算等等。 如何凝炼这样的特色产业,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眼界和视野,影响着皖北的发展未来。美国的“芯片、薯片,好莱坞大片(三片)”。意大利的服装,瑞士的手表,日本的汽车产业及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都是其基于其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积淀,对皖北的发展有启示意义。
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是北大教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他主张让企业家按照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发展,政府做好制度安排,让各种要素价格信号能够准确灵敏的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有效制度前提就是有一個有效的竞争市场。
单个的企业家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无法在法律金融制度上,寻得支持,這些必須由政府协调和提供。必須由政府來因势利导,鼓励企业家进入到符合本地区域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产业,同时帮助企业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和发展的政策软件条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其使用又会带来环境问题。人类意识到必须减少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预言,2050年时,取代化石能源的是可再生能源。以发达能源互联网为基础生产的新能源电力边际成本基本为零,后续生产的电力都将免费。在这场变革中,夹在通信网络和物流运输网络之间的能源互联网是核心。
由于可再生新能源具有可再生与低排放或零排放特征,从根本上解决了化石能源具有的有限性和污染环境的两大弊端。我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即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同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G20峰会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2020年9月在联合国75届大会上提出中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作为发展中的负责任大国,必须在未来40年间实现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战略转型,减排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体现中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寻求资源的再利用,是我们必须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战略,在皖北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战略思想。
安徽北方蚌埠、淮北、宿州、阜阳、淮南和亳州六市的皖北,有耕地3000多万亩,生产了全省60%的粮食,皖北盛产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煤炭、酒业、中草药、循环经济产业是皖北经济特色,也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当下皖北却落后于皖中和皖南。2010年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不足25%。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虽然近五年年均增长7%,皖北六市经济总量从2015年7020亿元增加到2020年11195亿元,生产总值已占全省28.9%比重,但人均GDP(39874元)仅为全省人均的65%。皖北作为安徽的人口重地,又是产业经济特色和潜力的地区,是亟待省政府重视的一个热点区域。
二、皖北循环经济串起了“生态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国务院制定了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碳中和是指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皖北在碳减排、碳中和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需要很好地挖掘、发展。
地处皖北的阜阳遵循这一要求,探索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每年有200万吨秸秆、100万吨林木枝桠、40多万吨废旧铅蓄电池以及铜、铝、塑料等经过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不仅年实现综合利用产值近500亿元,还让广大农村土地免遭污染。2015年阜阳因此成为安徽唯一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的省辖市。
界首市又走在阜阳地区前列,界首市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位,这个县级市靠着“换破烂、捡破烂”,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出了一个上百亿元的产业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品短缺时,北至东三省,南至广东、福建,都有界首“货郎”走街串巷。界首自发出现简单分类加工塑料破烂的生意人,将废旧饮料瓶清洗粉碎,转手卖给广东、温州等地企业。那时的界首光武镇,“家家收购、户户加工” 再生塑料。自发产生了再生塑料产业,有效市场开始萌芽。如今界首市光武镇东锦化纤公司,已能将废旧饮料瓶经过粉碎加工成服装面料。同期,以界首西城为中心的废旧金属收购和以田营为中心的废旧电瓶收购也悄然兴起,又一个有效市场开始萌芽。在当时,再生资源产业还仅仅停留在回收以及简单加工的范畴内,污染也十分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界首市“政府有为”担当,对再生资源产业重新把脉问诊,决定建设多个循环经济工业区。于是,涉铅企业进田营、塑料加工企业进光武、金属冶炼企业进西城,园区外禁止生产,园区内严格监测管控,构建水、气、渣“三废”处理体系,此举为界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正是因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循环经济释放生态红利。以再生塑料产业为例,界首光武产业园形成了废旧塑料分拣、清洗、造粒、改性塑料、注塑制品、压延产品产业链条。界首光武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供应中心。目前,再生资源产业从业人员10多万人,占界首市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循环经济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是带来突出的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汽车、电动自行车车辆使用的铅酸蓄电池,每三四年就要更换一次。被丢弃铅酸蓄电池污染土地和水源,界首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几乎把废旧电池“吃干榨尽”。在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块近10斤重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经过多道工序,可以产出6斤多再生铅、1斤多硫酸钠、0.6斤聚丙烯塑料,全部可以用于生产新的蓄电池。目前,田营产业园形成了废旧铅酸蓄电池拆解、电池生产及余热再利用的闭合式产业循环,通过这条循环产业链,界首区每年可以“吃”掉废旧电瓶40多万吨,生产出再生铅33万吨,并深加工成各类新电瓶、电动车等。界首现在采取的新工艺残酸回收率达100%,余热、废水可100%循环利用,彻底实现“零排放”。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顾问、我省人大常委原副主任季昆森指出:田营冶炼企业用的废旧金属原料,环保风险比用矿开采要小得多。再生铅与铅矿相比,生产成本降低38%,能耗为原生矿铅的25%至31%,每吨铅可节约标煤1360公斤,减排固废98.7吨,节水208吨,减排二氧化硫0.66吨。
界首市政府很早就开始积极有为寻求省外企业、资本的合作,界首市最大的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华铂科技废旧铅蓄电池回收项目是与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300068)合作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1.16亿元,采用的是目前国内外先进、绿色、高效的生产工艺及装备,实现全自动拆解、智能化冶炼、绿色化生产,将形成年处理废旧铅酸电池60万吨、含铅废物6.66万吨,年产再生铅45万吨、改性塑料5万吨、硫酸6万吨、精锡1500吨、高锑锡1050吨的生产能力,废旧蓄电池回收利用率达到99.5%,每年可实现产值150亿元、税收12亿元,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保效益和规模示范效益。2018年11月11日已投运。
浙江南都电源公司主营化学电源、新能源储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浙江南都电源与界首华铂科技合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界首合资建立的安徽南都电源,为阿里、美团等电动自行车用户,提供电池的充换电、运维管理及回收的全寿命周期服务。从2015年开始,经过五年发展,公司的铅回收产业链已经形成完整闭环,打造了从铅到锂、铅锂并重的产业布局,构建了锂电全循环产业链,加强锂电,从产品到服务、再到回收循环,主要打造两个产业闭环:铅酸和锂电,这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航道。储能行业世界领先。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同时掌握铅炭及锂电储能电池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在储能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在锂电再生及新材料业务方面,正在加快建设首期年处理2.5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项目,同时做强做大、做深做细铅回收业务,进一步开展贵金属及稀有金属提炼,实现铅酸蓄电池和锂电池两大产业链闭环,进一步扩大在通信、动力、储能等领域的应用。
现在,界首每年回收的铅酸蓄电池45万吨,再生铅产量占全国1/3,每年相当于减少开采铅矿石三千万吨,相当于少建十个大型铅矿企业,使我国铅自给能力由十年延长到五十年,可减少国土占用和污染三千平方公里。界首正深度开发城市矿产资源,打响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全国品牌,打造中国“卡伦堡”。
界首的“院士经济”独树一帜,已成为界首发展的强力引擎,与高端人才和科研院所全面加强合作,使发展理念与院士专家接得上头,项目谋划说得上话,机制体制对得上路,人才理念、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留得住人,这些也为界首“院士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动力。
循环经济串起了“生态链”。阜阳循环经济在农业上也得以广泛应用,鸡粪秸秆成为蘑菇的基料,食用菌的菇渣下脚料作为有机肥,用来种植花卉、小麦。废料变肥料,依靠安徽农业大学发酵技术。阜阳市颍上县的经纬循环农业有限公司通过采用“粮、猪、沼、菌、菜”生态循环模式“点绿成金”。循环经济模式的利用,每年可以为颍上县园区节省养猪饲料成本45万元,节约电费40.6万元,节约化肥、农药成本15万元,同时也减少了养猪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2016年初,阜阳市和繁昌、凤阳等地一起获批2015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
阜阳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是可供全省借鉴的,如若不恰当的引入江浙的过剩产能,污染产业和耗能产业,将制约皖北的发展,甚至拖安徽省碳达峰碳中和的后腿。
三、皖北亳州市拥有最大的中药材产业集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我国中药行业自2016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出台起,支持政策不断,从推动中药行业结构优化、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中医药出海三大方面,进一步发展中医药。2019年10月发布关于中医中药的宏观政策。
2021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通知提出,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学科、产业集聚区。还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力度。
2021年6月3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公立综合医院应有院领导固定分管中医药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建设中医临床科室(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民族医学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修订《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三级综合医院应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有条件的可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发挥好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优势和作用。在县级综合医院要基本实现中医临床科室全覆盖。
2021年6月底,中药产业在A股市的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其中,中医股片仔癀市值达2700亿,片仔癀官方指导价是590元/粒(锭剂),但电商平台价格普遍在1000多元每粒,黑市价格更是炒到1600-1800元/粒。云南白药市值达1478亿。这两者都是拥有绝密级国家保密配方的公司。
中商产业研究院表示,我国中药材零售市场成交额由2016年22.06亿元增长至2019年81.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4.4%。预测,2021年我国中药材零售市场成交额约增至122.59亿元。2021年我国中药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753亿元,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将达2646.7亿元,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在未来五年的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4.0%左右,2021年,行业规模将达到332.2亿元。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安徽区域发展中,基于高铁通车后亳州的区位优势;国家扶持中草药产业国策;还有亳州有着中药种植、加工和作为全球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的优势分析,亳州将是安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亳州市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业集群,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应将亳州作为安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完善其中草药产业链的城镇规划体系; 完善安徽省政府支持政策,将安徽省中医学院迁往亳州或者在亳州兴建亳州中医药学院,加强科技和人才智力支撑,促进亳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过去五年,亳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8个百亿元台阶,2020年达1806亿元,年均增长8.3%,增速居安徽省第一位;五年财政总收入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1%,增速居安徽省第二位;2020年以4.1%增速居全省地级市第四,皖北第一﹙见下图﹚,说明亳州市的发展潜力正在释放。
2016-2020 年亳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统计图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2020年3月19日亳州发布《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下一步要实现从“中华药都”到“世界中医药之都”的转变,提出了从中医药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品牌中心、文化中心四个维度,来统筹推动现代中医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并明确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延伸产业六位一体的六大产业发展路径,和科技创新、人才建设、行业标准、质量保障、信息化服务、交通物流、投融资七位一体的七大支撑服务体系,明确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路径方向。”。《规划》提出打造“一核一带三中心”。一核”指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即以亳州市中心城区、安徽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亳州谯城经济开发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为主体,打造涵盖中医药产品制造、贸易、文化传承、健康服务、科研教育五大主要板块的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一带”指沿涡河绿色中药材种植及观光旅游经济带,主要发展以道地中药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养殖、种药繁育等中药农业,融合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三中心”指未来中医药产业拓展中心,即涡阳中医药产业副中心、蒙城中医药产业辅中心、利辛中医药产业辅中心,重点承接核心区产业功能外溢,实现亳州中医药产业全面协调与相对均衡发展。《规划》谋划了7大领域21项重点工程。根据亳州市中医药产业总体发展的需求,围绕建设“四大中心”和强化“三大优势”,着力实施中药农业、中医药制造业、中医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人才建设等7大领域21项综合实力提升的重点工程,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动力、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提供了坚实支撑。成立了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省、市推进领导小组。
2020年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现在亳州市已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贸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中药材提取物加工生产基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
四、完善安徽省支持皖北政策
(一)新建阜阳循环经济发展大学和中医药大学
可以由985高校在阜阳设立学院,或者改建现有的阜阳高等院校,比如将阜阳师范,改建为安徽循环经济发展学院,校址设在界首或阜阳。目前,皖北地区循环经济产业高端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需要省政府加大大财政投入,将皖北循环经济工业园和中药产业园区建设上升为安徽省乃至于全国重点建设的产业发展平台。
将安徽省中医学院迁往亳州或者在亳州兴建亳州中医药学院,以期建立长远、稳定的培训制度,通过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快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人才培养,充实中医药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队伍。提高提高亳州中医药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建议加强并大力推广中药产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了尽快改变中药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的状况,从安徽省政府机关、安徽省中医学院选拔一批科技人才,充实到中药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研究解决中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中医药产业属国家重大战略。
亳州中医药材产业高端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皖北应紧密对接中医药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中医药先进制造的需要,加快建设中医药产业人才紧缺的专业。支持中医药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
该市现有的中医中药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也不健全,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需要省政府加大大财政投入,将亳州市医药工业园区建设上升为安徽省乃至于全国重点建设的医药产业发展平台,给予优惠的投融资政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技术,进行中药材深加工,研制色标志产品,以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充分发挥天然绿色优势,创立中药材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开发国内外市场,扩大直接出口。
(二)由安徽省政府主导皖北循环经济产业开发区和亳州中医药产业开发区
安徽省政府通过宏观的顶层设计推动皖北循环经济产业亳州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将皖北特别是界首、亳州和太和区域园区统一规划,提高产业集群的集约强度,再通过产业协同和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具体政策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产业政策引导,重点突出皖北的循环经济产业。食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汽车及零部件业、电子信息、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不再作为皖北的重点产业。安徽省政府进行区划协调,解决城镇建设的土地紧张问题,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新体制,处理好行政区域协调问题;
由省政府将亳州中医药产业和大别山的岳西中医药产业贯通;与皖南的新安医学相连通;和阜阳地区太和县西医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对接;和河南禹州药材市场衔接,以形成跨区域的现代医药的产业集群。
完善皖北的循环经济和中医药产业产业集群要素市场,特别是人才劳务市场;
对皖北的循环经济中药材产业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解决产业账款回收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问题;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优化土地流转政策与制度,完善城镇配套基础设施。省市政府应当营造专业市场体系、物流服务体系、电商平台和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安徽区域发展中,基于高铁通车后皖北的区位优势;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和中草药产业国策;皖北拥有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中药材产业集群,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应将皖北作为安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完善其城镇规划体系; 完善安徽省安徽省政府支持政策,促进皖北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