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活动 > 2022年第4期

关于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 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的建议

时间:2023-01-09 阅读:294 作者:宋宏

       摘要: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基础是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面积强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华中之肺”之称。国家已设立了7个市县范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但尚未有跨区域、大范围、山脉级的国家试点。鄂豫皖三省共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具有更高的层面、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大的战略价值,也是安徽建设长三角与中部链接枢纽的重大实招。本文就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并争取上升为国家“双碳”战略布局、试验区的重点任务和推动建设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双碳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基础是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面积强功能的生态功能区,以其碳负排放对冲碳排放进而达到碳中和。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山脉连绵千余公里,为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丰富的绿色植被使之素有“华中之肺”的美称,也是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水源地,过去曾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现在更又是25个首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脱贫攻坚目标在“十三五”期末胜利完成后,推进大别山区继续振兴实现富裕,成为摆在鄂豫皖三省面前共同的新命题新任务。在“双碳”目标下,好地保护和发挥大别山区生态功能,深度开发其增氧固碳、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的碳汇功能,是长三角和中部生态建设和达成“双碳”的重要依托,也是现阶段长三角与中部共同诉求共同利益的焦点所在。截止2021年末,国家已设立了7个市县范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但尚未有跨区域、大范围、山脉级的国家试点。鄂豫皖三省共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具有更高的层面、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大的战略价值,最具上升为国家“双碳”战略布局的可能性。如争取成功,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就拥有更高位势,不仅整合集聚皖鄂豫三省资源,而且能够得到国家政策、项目、投资等诸多支持,增添强劲的动能。
       对安徽而言还有一层重要战略意义。皖北和皖西南是安徽的欠发达地区,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系下,目前通过沪苏浙八市(区)与皖北八市结对合作,借力借势长三角合力拉动皖北地区加快振兴,给皖北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与路径。但是,以大别山区为主的皖西南迄今还没有如同皖北那样的省内外合力推动发展的态势,有可能导致“慢进也是退”的落伍之境,因此亟需为皖西南开拓发展的机会,注入新的动能。安徽在“十四五”时期打造“三地一区”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及安徽建设长三角与中部链接枢纽,都需要这样的大载体。   

一、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围绕国家发展碳汇经济的焦点难点,试验区要在三个方面先行先试:低碳产业做加法,碳汇资源做增量,碳汇交易做流量。
      一是低碳产业做加法。发展低碳产业是加快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从区域产业体系考量,(1)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生产线和供应链;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特色经济林业和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合肥、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承接、配套,打造一批低碳高技术企业和产业园区。(2)加快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广集国内外特别是北京、上海、合肥、武汉、郑州等碳汇科技机构的资源,在碳监测、减碳、固碳、碳利用等领域加强引进和应用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
       二是碳汇资源做增量。碳汇是利用生态系统实现“负排放”的方式。大别山区拥有植被和森林土壤碳贮量优势,生态碳汇能力大、林业碳汇效果佳。(1)发展固碳林业。通过造林、再造林、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建立农林复合系统等来增加森林碳储量。(2)实行林地改造以增加碳汇产品价值。大别山区现有森林覆盖率已达70%左右,新增林业用地十分有限。为使大别山区森林资源进一步提升固碳功能,持续增加碳汇产品价值,必需实行林地改造,在不大规模扩大林区占地情形下,通过改造杂草灌木林,增加阔叶林造林面积,从而使固碳功能提高,碳汇资源持久增加。应在大别山区推广赛罕坝植树造林精神,从现在起实行大别山区森林改造,新增阔叶林造林经过10—20年新木生长成为大树,恰与2030、206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要求相符,那时大别山区林业碳汇资源及其功能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更为举足轻重。
      三是碳汇交易做流量。碳汇交易是实现不同功能地方总体碳中和平衡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开展了CCER原有备案项目在规定条件下的碳汇交易,为建立发展我国全面的碳汇交易开辟了广阔前景。林业碳汇属于新鲜事物,目前国家在全国若干地方进行试点,我们预测在3—5年内全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将会建立。试验区要抓住3—5年内的探索创新期,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方式、交易规则等机制,攻克碳汇核算的计量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难点。发挥大别山区整体联动效应,突破一市一县小范围边界,更加有力促进碳汇交易和大市场建立,从而实现大别山区林业碳汇交易的巨大流量及其经济效益。

       二、关于推进路径的建议

       1.首创倡议主动推进。一是通过安徽与鄂豫的高层互访提出首创倡议,将共建大别山国家碳汇经济试验区列为战略合作重大事项,争取达成共识,参照长三角一体化协调机制形成三省共建机制,合力争取上升为国家试验区。二是在形成三省共识基础上,组织编制试验区战略规划。由发改、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城乡建设等部门协同,建立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政府部门间工作协作机制,统一规划试验区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及其边界、森林资源保护和新增规划及标准、低碳产业发展及布局、试验区政策协同与管理协同等。
       2.共同探索发展山区碳汇经济的新路。一是破解难点共拓新路。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急需破解的难点,共同开发碳汇综合管理平台,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探索基于森林碳汇的碳中和市域循环、碳交易项目开发。二是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依托合肥、武汉、郑州的中科院及地方有关机构,开展大气污染研究、能源与环境影响研究、资源与污染控制技术开发,共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国家林草局和中科院在上海、南京有关机构,进行“双碳”前沿技术和新材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碳循环转化利用及零碳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三是合力开拓大别山碳汇交易市场。安徽可考虑支持六安建设大别山碳汇技术创新中心和大别山碳汇交易市场平台。
       3. “融圈”承接低碳产业。融入合肥、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布局,通过招商招才、引资引智将都市圈产业资本要素导入大别山区,布局低碳化的中心城市战新产品业零部件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山区特产加工业;加强周边中心城市消费市场营销,将山区产业深度融入都市圈市场体系。用足国家振兴革命老区相关支持政策,对接国家对口支持部门、有关央企,争取产业项目布局和资本力量支持。
       4. 合力争取将试验区上升到国家“双碳”战略布局。从国家战略层面支持大别山区碳汇试验区建设,开展财政、产业、土地等政策创新,支持试验区先行先试跨省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和林业碳汇项目交易。
(编后注:本文是“安徽打造链接长三角和中部要素资源对接整合的枢纽研究”之二,原载《安大智库》2022年第3期,总115期,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有关建议已被采纳,并受到河南、湖北两省及国家林业总局的呼应,即将联合研究组织实施。作者系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