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推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时间:2023-01-10 阅读:305 作者:程必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讲话时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总体上都服从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面向未来,“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不移推进共同富裕”。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居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是共同发展,而区域一体化则可为共同富裕在区域间、城乡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
区域一体化为共同富裕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
富裕和共同富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富裕是生产力层面的概念,是共同富裕的源头;共同富裕是生产关系层面的概念,是公正分享共同发展成果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国家不仅要富裕起来,全国人民还要迈向共同富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民己逐渐富裕起来,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国。
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可以缩小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快迈向共同富裕。因此,区域一体化的突出作用,可为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在我国这样的超大规模国家,通过区域一体化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就更有必要。因为我国的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又大,推进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较长的奋斗过程,各地的发展步伐也会有差异,而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一体化,先在局部地区为共同富裕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进而带动更多地区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这样,由一县到一市、由一市到一省、由一省到跨数省、由跨数省到全国,区域一体化由小尺度空间向大尺度空间拓展,全国人民就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一体化在我国各地区普遍推进,从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到一省、一市、一县,都强调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对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走智能化道路,推动区域一体化为共同富裕 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
区域一体化可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而将智能化因素导入区域一体化,会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那么,这就应该走智能化道路,从源头上培育和输送智能化因素,为区域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
所谓走智能化道路,就是将智能化因素导入区域一体化,以智能化因素为区域一体化赋能,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动力和效率发生深刻变革,会为区域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
从历史视角看,走智能化道路具有时代必然性。因为智能化是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曾经历了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几次伟大浪潮,为人类社会进步输入了巨大的动力,进入在本世纪初人类掌握了更为复杂的智能技术,正在掀起波澜壮阔的智能化浪潮。可以说,智能化是人类社会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向,走智能化道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时代必然性。
从世界视角看,走智能化道路具有时代必要性。因为世界面临百年大变局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新背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百年大变局是当今世界秩序演变不可避免的现象,出现的“乱局”虽然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但本质上是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社会化深入发展,世界正向进步方向演变。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是百年变局中推动世界向进步方向演变的巨大力量,在世界范围前所未有地推进科技与产业的新一轮变革。可以说,在这种背景下走智能化道路,是世界形势发展的要求,因而具有时代必要性。
从中国视角看,走智能化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我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在百年大变局中实现中华崛起,内部面临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带来的挑战,外部面临着以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和打压的严峻挑战,而走智能化道路,深度融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后抓住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走在世界前列,智能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智能化因素正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可以说,在这种条件下走智能化道路,我国是完全可行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起步早、水平高的地区之一,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创造了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长三角无论在四省市之内还是四省市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如在四省市之内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2017年分别为2.25、2.23、2.05和2.48,2021年分别下降到2. 14、2.16、1.94和2.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安徽省缩小程度最大;在四省市之间,若以上海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相当于于上海市的程度,2017年分别为0.59、0.71和0.37,2021年分别上升到0.61、0.74和0.40,与上海市的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也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安徽省缩小程度最大(见下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4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表明,区域一体化可为共同富裕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浙江省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区域差距最小的省,区域一体化发展早、发展好就是重要原因,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6月10日颁发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在全国是具有导向意义和引领作用的。
沪苏浙皖2017-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缩小演变表(元)
2017年 | 2021年 |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
城市居民 | 62594 | 43622 | 51261 | 31440 | 82429 | 57743 | 68487 | 43009 |
农村居民 | 27825 | 19158 | 24956 | 12759 | 38521 | 26791 | 35247 | 18369 |
城乡比 | 2.25 | 2.23 | 2.05 | 2.48 | 2.14 | 2.16 | 1.94 | 2.34 |
全体居民 | 58988 | 35027 | 42024 | 21869 | 78227 | 47408 | 57545 | 30904 |
与上海比值 | 1.00 | 0.59 | 0,71 | 0.37 | 1.00 | 0.61 | 0.74 | 0.40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沪苏浙皖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四省市之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四省市之间的全体居民收入差距都有较大幅度的缩小,一个重要原因是四省市都注重走智能化道路,从多方面将智能化因素导入区域一体化,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创造了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各地区不仅应注重区域一体化为推进共同富裕而在区域间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而且还应走智能化道路,将更多的智能化因素导入区域一体化,为区域间、城乡间居民加快迈向共同富裕,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好条件。
(作者为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