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活动 > 2022年第6期

加快安徽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1-10 阅读:310 作者:许彩俊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而夜间经济属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且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需要充分发挥夜间经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下午6时到次日早上6时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突破 30 万亿元。夜间经济带动作用大,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等特点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新形式,带动区域发展,是消费经济的时空延伸。从国际上看,以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东京六本木、新加坡乌节路等国际知名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激发了区域消费活力。从长三角区域来看,依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大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拓展投资的空间。目前,上海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上海市夜间消费总金额位居全国之首。江苏省涌现出南京“夜之金陵”、苏州“姑苏八点半”等一批明显特色的夜间经济项目。到2022年,江苏省计划建设30个以上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浙江省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出台16项提振消费举措实施弹性工作制,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安徽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精品夜市建设,十四五时期,建设30个以上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和品质夜市。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5000亿元。安徽与长三角区域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同样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年上海市15847.6亿元,浙江省27343.8亿元,江苏省37672.5亿元,安徽省 13000亿,差距较为明显。还存在着产业单一带动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常态化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尚未形成促进夜间经济消费增长的多点支撑等问题。从未来看,安徽夜间经济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需要在扩大内需战略框架下理解发展夜间经济,加快安徽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打造国际化消费新场景
      把握新消费发展趋势,主动对接消费升级需要,通过不同的时空组合、业态融合来达到不同的消费体验,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及安徽人文旅游、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要素资源,禀赋优势,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协作共建共享一体化的发展,优化进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空间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夜间经济领域发展需要,科学编制夜间经济发展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特色商圈,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重点方向,推动城市加快文化休闲街区建设,艺术街区、精品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建设,推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快推动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若干个消费中心。围绕夜间经济布局推动“一圈五区”协调发展,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
      二是丰富夜间经济供给,培育多领域消费新热点
      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丰富了城市服务供给,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活力。把握消费群体精准分类,康养、文化体验、户外、亲子等活动需求不断升级,需要结合区域自身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特点,把食、购、娱、游、体、展、演等场不同场景打通。强化长三角区域医疗、教育、文旅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从企业的层面看,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拓展线上业务,开展直播带货,发展社区电商、社群电商,提升网络营销能力,以不断添加原动力谋增量促增长。从产品形态层面看,优化夜间文旅消费,丰富夜间游览产品,夜间演出市场,重大体育赛事等活动,拓展假日消费、健康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空间。从政府层面看,突出政策叠加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本支撑,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国内外资源要素,利用自贸区等要素平台,丰富夜间经济产品和平台供给,把消费与相关投资结合起来,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从需求的层面来看,疫情使健康消费的意识在不断提高,夜间健康服务类需求将有爆发式增长,通过发展夜间经济,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循环。
      三是突出科技融合创新优势,拓展多样化消费新天地
      夜间经济是区域竞争的新赛道,是区域活力的新标志,也是促进区域产业融合,推动消费升级的新引擎。特别是当前正迎来5G手机、智能穿戴等通讯设备上升周期,需要政策推动消费潜力释放。首先,建议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等,促进线上和线下互动协同发展。其次,利用好国家综合大科学中心这一金字招牌,围绕智能语音等优势资源,打造科技感、体验性强、面向中小学生的特色研学游。再次,加快智慧城市拓展夜间经济的发展空间,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多维度的场景环境,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效果。鼓励引入网红业态,首店经济等因素,促进线上与线下交易的互动发展。最后,推动旅游与科技融合创新,抓住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推进宣纸集团、芜湖奇瑞、京东方科技集团等资源技术优势的工业科技创新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夜间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通过灯光、置景、多媒体等各种渲染手法,打造多角度的场景化环境,让游客在体验中获得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四是围绕夜间经济发展重点,塑造城市化品牌新高地
       把握新消费发展趋势,健康消费,融合消费,全天性消费,年轻消费等都是未来夜间经济的重要消费形态,从消费的发展方向来看,复合型消费和多元化消费成为夜间经济的主要方向,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信息、旅游等消费热点和平台载体建设,从商业的层面来看,大力引进优质企业、总部企业和新零售龙头企业;扶持本土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商贸企业。从旅游的层面来看,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产业规模比重,支持各地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从体育的层面来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补足体育产业短板,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从平台载体来看,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区为契机,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打造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以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夜间经济的增长。从历史文化的层面看,突出购物,旅游,体育、历史文化,健康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安徽历史文化内核,串联徽文化名片资源,塑造城夜间经济品牌新高地。
      五是强化夜间经济业态引导,创新法治化营商新环境
      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发展政策、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创建包容、多元、和谐的夜间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督导考核,实时监测,统计夜间消费监测,为夜间经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国际化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建设,根据需求延长夜间交通方便出行,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宜居宜业的居住生态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为契机,以高水平高效利用全球资源,强化一带一路和港澳台、韩日、欧美等重点客源市场宣传,提高与长三角重要国际机场联运衔接,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发展政策。采取稳就业、稳收入重塑消费信心,供配套柔性、科学、合法、合理的保障措施,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育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训体系;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和发展夜经济,扩大夜间消费,鼓励经营主体和居民共同开展自律管理,营造安全有序、包容、多元的夜间经济环境。

(本文为2021年社科规划《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与沪宁杭比较研究)(HFSKYY202130)》阶段性研究成果)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