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观点 > 新时代观察

做好当下精准稳妥复工复产——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学者共议对策

时间:2020-03-01 阅读:223 作者: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我省已于2月25日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并要求各地按照分区分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好统筹、夺取双胜利,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复工复产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多重困难。比如,人员到岗难,员工到岗率不高,人员防疫困难,审批难,有的地方复工准备程序复杂;防疫物资保障难;产业上下游配套难,急需畅通物流,打通产业链等。要抓住关键,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堵点”、“痛点”、“难点”,需要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全链条予以解决。为此,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讨:

01

落实分区分级、完善防控,

强化引导策略是推进复工复产的关键

分级分区防控是精准防控关键。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原会长程必定研究员认为,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者关系的关键在于落实分区分级,坚持分类指导、完善差异化防控策略。只有精准才能有效,唯有精准才能做到效率最大化。要按照依法防控的总体指导思想,尽快区分不同地区,逐级有序地降低应对等级,实行动态调整,直至全部解除应急机制。当然,不排除某些地区的疫情出现反弹,对复工复产中出现的个别感染病例,应急处置措施要科学精准。只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原则、制度、机制进行防控,疫情是可控的。因此,省级层面要加强疫情态势研判和全面细化部署,以县(区)域为单位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低风险地区重在“外防输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重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尽快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防控,逐步有序扩大复工复产范围。强化对复工复产企业的转型发展引导。安徽财经大学冯德连教授认为,此次疫情暴露出我省一些工业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弱点,对工业企业复工后应做到“四个强化”:努力化危为机,强化发展信心;弘扬徽商与时俱进的品质,强化团队凝聚力;弘扬徽商“以义为本”的理念,强化社会责任;实施创新驱动,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02

做到防控“三防控”“三到位” “三转变”,松紧适度管控解决复产复工“堵点”

防控“疫情”措施要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战研会会长刘志迎认为,企业复工应履行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员工管理、确保生产经营场地的卫生、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建立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要做好“三防控”“三到位”。“三防控”即防控源头、防控过程、防控聚集。防控源头,就是要做好来自高中风险地区人群的防控;防控过程,就是要在人员流动的全程加强防范;防控集聚,就是防止各类公共场所集聚。“三到位”即防疫人员到位、防疫物资到位、隔离场所到位。防控措施要松紧有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斐指出,鉴于目前的疫情总体可控,应做到“三转变”的防控思路,灵活采取防控措施,做到松紧适度,即防疫重心从农村管控转到城市管控、从管死的防控转为灵活防控、从严厉惩罚机制转为奖罚结合机制。当下,农村对进城务工人员应予放行。城市虽是人口密集区域,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区街道管控范畴后,更有利于全面管控。下一阶段重点应放在对城市外来流动人员的管控上,且越早启动越有利。从博弈论角度看,在严格的惩罚之下,地方政府是选择不放松严控为上策,国有企业倾向于不复工复产有利,早复工意味着风险加大,因而给予管控好的企业与片区适当奖励是有必要的。此外,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分区包片来做好疫情管控。

03

有序推进解决企业“复工难,复工后更难”

全产业链条打通的问题

关系全球产业链的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洪功翔认为,从跨国公司制造业生产向发达国家加速回流趋势,到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此次疫情爆发,很多企业已停摆近两个月,使得很多国际性企业在尝试或努力寻找替代中国企业的企业。因此,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要确保全球供应链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加大对全球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金融服务、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减轻企业租金、要素、税费负担等,来帮助其降成本、增效益,提高竞争力。分行业分地区推进复工复产。合肥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范观兵认为,要创造条件支持帮助省级以上开发区企业复工复产;支持现代服务业中那些低风险行业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也要支持部分高风险行业企业的低风险板块业务复工复产。成立若干个产业链服务工作组,靶向解决、高效支持重点产业链复工复产。

04

加大地方政策定向扶持,

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难点问题政策兑现

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是传统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中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应是政府首要的扶持对象。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张彪认为,疫情再次显露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近期国家已出台一些救助小微企业的政策,如税费减免、五险一金免交或少交等。我省在此基础上可考虑转化为扶持中小微工业生产长期性政策。要成立专门支持工业企业复工外部环境协调服务领导小组,督促核实已经出台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多措并举扶持中小微企业。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爱萍认为,要抓紧实施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紧急帮扶行动,减税降费、缓缴公积金、免收疫情期房租、返还失业保险金以及政府补贴等多种措施为企业精准减负,政策兑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定向扶持一些受冲击大的行业。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廷龙认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餐饮和零售业应及时调整经营目标,以稳现金流、稳客户、稳供应链、稳员工为重点。同时,要加快推进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开发从采购到商品配送全流程非接触式工作方式和工具,为转型发展打下基础。政府要加大政策力度,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

05

开展全方位服务,做好对复工复产企业的后勤保障

当前重点要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蒋旭东认为,用工需求紧张的开发区和企业,尽快与省内相关地区对接,给予资金奖励和子女入学、周转房等帮助,引导受疫情影响返乡过春节滞留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实现省内本地化就业。要加强企业稳岗和降成本支持,对新增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发放就业补助,对不裁员、少减员的企业实施稳岗返还失业保险费。给予当前处在困境的中小微企业全方位的关怀。淮北师范大学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贾敬全认为,政府应围绕着当下防疫抗疫企业复工复产,作为“四送一服”帮扶力度的中心工作,在降成本、减环节等方面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尽快出台解决企业困难的若干规定,对复工后的防护品供给、降息、税费减免、社保税收延期等方面,予以实实在在的扶持。政府要全方位开展服务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汪建华认为,政府要全方位开展服务,以“包、保、扶”的方法全方位、多形式推动企业全面开工,上下游企业同步复工,相关联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要特别关注出口企业的复工及市场的恢复,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撬动作用,“一企一策”促进市场畅通,使大疫之后的企业在市场中活起来。

06

通过创新金融、保险等方式支持企业防控复工复产的风险难点

国家为支持疫情防控相关企业作出连续性融资安排。滁州市委党校教授吕小瑞认为,我省要推进普惠政策的落实,各级经信部门要主动对接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各级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干行健提出要利用营业中断险,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营业中断险,又称利润损失险,是企业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导致营业中断期间所产生的利润损失风险,在我国大多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附加险进行销售。建议保险机构应开展营业中断险种创新,扩大现有产品责任范围。政府应加大企业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建立疫情保险巨灾制度。企业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疫情类保险产品的了解。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刘芳认为,全国多个省市已推出保险业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风险管理方案。如,海南省银保监局引领当地保险业,组成共保体,推出“海南省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重点保障企业因政府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封闭或隔离所导致的产品损失及员工工资、隔离费用等方面的支出。首批预计涵盖100家重点企业,每家企业保险金额为200万元,保险期限为六个月,单家企业保费12万元,将由海南省财政厅按保费的70%予以补贴,企业自担保费的30%。中国人寿安徽分公司已对部分“餐饮业守护神”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免费延长一个月的保险服务。此外,借鉴外省经验,按照政府的需求,制定了安徽省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保险方案。主要内容是针对已经按政府要求复工的企业,在保险地点范围内由于发生法定传染病疫情导致企业应政府要求停工停产造成的损失。拟推动两种运作方式:一是政府推动、共保体运作。二是统一方案,独立运作。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