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动态 > 会议报导

“二十大后的安徽发展战略” 第四届“佛子岭论坛” 暨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综述

时间:2022-12-25 阅读:424 作者:

1 综述

       2022年12月10日,由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研究中心、安徽科技创新综合智库协办的第四届“佛子岭论坛”暨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 会在线上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二十大后的安徽发展战略”。与会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围绕安徽未来发展重大战略,收到参会论文50余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滁州市、宣城市委党校等研究机构,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师大、安财大、安农大、安工大、安工程、安建大、安徽中医药、安庆师大、安徽科技学院、淮南师范、合肥学院、皖西学院、池州学院、马鞍山学院、三联学院等 院校,以及合肥长凤经开区、马鞍山专委会、安徽弘毅城市发展研究有限公司等50多家单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参会并做了发言,上线人数超百人。
      在开幕式上,由中国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翁清雄、省社科联秘书长韩修良、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原会长程必定分别致辞。

2 主报告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研究员李志军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分享了从发挥劳动力和人才优势、分析需求韧性和要素支撑存在短板以及实施人才兴皖三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安徽实践路径探索的若干战略思考,安徽省经济学会副会长韦伟立足安徽发展需求实际,分析了省市竞争、产业发展、企业发展、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5个方面对如何壮大企业家群体 弘扬企业家精神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级巡视员倪胜如分析了新格局下安徽在发展思路、对标对表、双招双引等方面的颠覆性改变,指出在产业体量、民企发展以及区域不均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六个方面提出促进安徽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建议。皖西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袁维海深入解读、阐释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并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科教战略、扩大内需、推进区域城乡共进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安徽作为意见和建议。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陆林立足旅游资源的研究角度,分析了新旅游资源观的内涵及其特征,并进一步从旅游资源的价值转换、可持续利用、融合发展、区域效益、旅游资源空间重构等五个方面提出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的旅游资源研究框架。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年红从绿色发展的角度,评估了合肥都市圈绿色发展水平,并指出存在都市圈内城市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矛盾等问题,最后从注重绿色发展布局、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清洁能源生产、发挥政府助推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正高级工程师胡厚国报告了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现状,凝练总结了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特色体系和分区分类分级传承体系,并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治理体系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大教授、博导刘志迎深入解读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问题,并举例分析了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及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生态。

3 二十大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中国科大管理学院教授王荣森从正确看待经济下行、社会老年化,探寻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重视农业发展等方面分享了对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个人思考。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会恒立足能源战略角度,分析了我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障碍,从明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地位、完善监管体系、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注重散煤的高效利用以及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等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马鞍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致平通过反事实分析认为通过关闭全球价值链减少本国供应链造成成本是巨大的,并从中得出中国在实施“双循环”战略中,不要轻言“脱钩”,以及我省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支撑,需进一步提升安徽省进出口规模和经济外向度相关启示。合肥学院教授江玉荣通过系统梳理已获批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现状,总结安徽自贸区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马鞍山战研组执行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根子以马鞍山迈上工业引领、数字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主题,论述安徽马鞍山在工业引领、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等三个领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前瞻性创造、创新中的优势、经验、范例。合肥市委党校教授汪晓梦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与纵向比较,提出促进科技经济协同发展、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和建立创新环境评价机制体制的对策建议。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潘兵围绕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实证分析了ESG表现、媒体关注对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得出能源企业应该重视并努力提升ESG表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相关结论。安徽弘毅城市发展研究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付宇梳理总结了国内宁波、嘉兴等城市亩均效益评价取得的有效经验,并针对合肥经开区未来亩均效益最大化提出引导产业转型、优化综合评价办法、落实差别化政策以及盘活低效用地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4 二十大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方大春报告了利用实证方法检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收敛性特征,基于此研究,提出长三角城市群需深化结对合作帮扶、优化长三角工业布局、打造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共建长三角统一制度保障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陈晓华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工具,从“点—线—网络—域面”四个层面上,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及其特征,提出促进双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中共滁州市委党校主任/教授吕小瑞对滁宁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从深化共识、高位推进、打破壁垒、聚焦产业、要素保障、考评牵引等方面提出推进滁宁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建议。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芳基于实证方法,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和趋势特征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从脱碳先锋型城市率先达峰、脱碳潜力型城市尽快达峰、转型困难型城市厘清发展与减排关系、达峰滞后型城市全力跟上整体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城市工业碳达峰路径优化措施。长丰(双凤)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许彩俊以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为视角来研究合肥现状问题,分别从总量、存量、质量、增量、分量、能量六个维度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举措。三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聂慧敏从理论上深入解读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方向的政治性、人才工作论述的理论性、人才工作战略的指导性以及人才工作举措的针对性等四重属性。安徽师范大学自贸试验区研究院副院长陈超分析了安徽港产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定问题,认为安徽港产城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新兴产业以及国策战略,持续提升物流网络承载能力、合理布局战新产业地理区位、积极构建港产城区块链体系。

5 二十大后安徽农业农村发展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红波解读了淮南“大托管”模式出台的背景,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分析了“大托管”模式的运营机制和效果,最后针对“大托管”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爱萍利用实证方法对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加强数字经济建设、降低劳动力流动壁垒、加强金融与数字技术耦合提升农民数字技能等相关建议。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激宇从涉农台企参与大陆乡村振兴实践角度,分析了我省涉农台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成效及困境,从建设皖台农业融合发展新平台、拓宽皖台农业融合发展新通道、激发皖台农业融合发展新动能、培育皖台农业融合发展新主体、创新皖台农业融合发展新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台企参与我省乡村振兴政策建议。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汪建华分析总结了皖北三农发展的时代特征,解放思想、转型发展、三产融合、园区发展、以县城特色城镇化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提出四化同步推动皖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举措。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教授李国成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16个市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对16个市的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皖西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胡亚林在对HL茶叶公司纵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企业产学协同创新路径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等。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马鞍山战研组张玉科深入解读了“亩均论英雄”的内涵,论述了“亩均论英雄”科学的亩均效益评价的逻辑和方法,激励各等次企业鼓足干净、力争上游。

6 二十大后开放与转型升级

       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博导冯德连围绕二十大报告详细分析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高层次、制度型、全面开放等特征内涵,并进一步从全球治理、制度型开放、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支撑等五个方面提出安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路径。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凌宏彬深入解读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五大规律”,解答了芜湖副中心城市建设具备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抓好芜湖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三个关键在于做大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以及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从观察安徽发展的合肥模式、芜湖垂直崛起、安徽由旁听生成为优长生、以及研究真问题和真研究问题四个视角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连生从强调提前谋划防范措施,制定科技、人才、教育发展政策,优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平衡以及打造安徽国有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等方面提出二十大后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战略对策。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仁发分析了安徽碳排放的现状,以及双碳目标下安徽面临的总量过大、高碳特征明显、传统产业比重高等若干挑战,并进一步分析了安徽碳排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制定差异化政策以及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政策建议。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艳分析了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六大模式,总结了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并指出合肥创新驱动发展未来应瞄准原始创新、聚焦产业创新、借力制度创新、深挖模式创新、加强开放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等六大重点方向。省社科院研究员林斐分析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构建的基础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协同机制的演变,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点方面来自“三链两基”,不同阶段的协同机制不断调整,协同机制的作用是双向的。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详细解读和解答了世行“宜商环境”体系的新内容,以及与营商环境1.0版的异同点,认为我国要实现深化高水平开放,必须从深入研究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指导;注重将新发展格局与新规则体系相结合;汲取本国以往相关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发力。

7 二十大后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徐亚平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完善精准调控、增强政策时间的一致性对稳预期是及其重要的,另外把握预期转弱的微观形成机制,倡导政策的传导机制,建全宏观调控目标以及预期管理体系等,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从微观角度推动安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洪功翔围绕二十大报告和相关国家政策文件,从理论的角度详细深入的解读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统一性、差异性和长期性的内涵。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先锋在分析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变化新趋势基础上,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指出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全面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形成高端化外向型产业集群,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安徽高水平开放的路径。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胡登峰分析了皖北“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不足,认为皖北工业化主导方向选择要结合国家引导、市场需求等方面,并提出用集聚发展信息赋能的手段推进产业结构层次优化、用市场意识平台聚合的方法推进要素集聚创新、以“组团+融圈”开放联动打造皖北区域名片等相关建议。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张廷龙基于安徽省绿色金融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安徽省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创新绿色发展评价管理机制、完善绿色全融产品服务体系、健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安徽工程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授龚本刚从技术路径、行业路径、企业路径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并进一步从地方未来实践“双碳”目标应该做到明确主体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推进电力行业改革、落实法规制度等几个方面。安徽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授丰志培详细解读了互助式养老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并以安徽黄山互助公社为例,对互助式养老的健康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从探索形成互助式养老新模式、完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互助健康管理模式、构筑家庭-社区-社会互助式养老共同体等方面改善和提高互助式养老健康提出建议。合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江华从国家政策、对接城市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徽承接沪苏浙对口皖北振兴发展背景基础,总结了对口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从合作规划引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强金融联动发展,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安徽承接沪苏浙对口皖北振兴发展对策建议。

      最后,安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宋宏在闭幕式上做总结发言;池州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项桂娥代表学院作了下一届 “佛子岭论坛”承办方发言。
      此外,线上还同步开展了《战略研究》优秀论文颁奖,以及召开了理事会,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刘志迎与省社科联秘书长韩修良带领大家学习二十大报告,讨论了明年的学会工作安排。


推荐站点: